诗词大全

《赠岩居僧》

石如麒麟岩作室,秋苔漫坛净于漆。
袈裟盖头心在无,黄猿白猿啼日日。

作者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作品评述

《赠岩居僧》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僧人在山岩中的生活景象,表达了对禅修与自然的融合的赞美。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石如麒麟岩作室,
秋苔漫坛净于漆。
袈裟盖头心在无,
黄猿白猿啼日日。

诗意:
这座岩居犹如麒麟,建在岩石之上,
秋天的苔藓漫满了禅坛,宛如涂抹的漆。
僧人头上戴着袈裟,心中却没有杂念,
黄猿和白猿每日啼鸣。

赏析:
《赠岩居僧》通过对僧人在岩居中的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了禅修者对自然的亲近与融合的境界。诗中的“石如麒麟岩作室”形象地表达了岩居的壮丽与庄严,将僧人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凸显了禅修者对自然的触摸与融合。诗句“秋苔漫坛净于漆”描绘了禅坛上满布的苔藓,将自然的静谧与僧人的内心净化相呼应,彰显了禅修者对内心的追求与净化。

诗中的“袈裟盖头心在无”表达了僧人修行时心无杂念的状态,僧人戴着袈裟,但内心却没有被外物所干扰,专注于修行的道路上。最后两句“黄猿白猿啼日日”,以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僧人在岩居中与自然相伴的生活。黄猿和白猿的啼鸣声伴随着僧人的修行,增添了一种宁静与悠远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语言,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禅修者追求内心净化与与自然融合的境界。齐己通过对禅修者生活环境的描绘,以及自然景象与内心状态的呼应,将禅修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唐代禅宗诗歌的特色与内涵。

  • 《虾蟆山》

    春风吹船著牛轭,扶藜直上山之脊。山上老石怪且顽,皮肤皴皱苔花碧。我来不知石有名,拊摩怪状心亦惊。野人指点为我说,此物却是虾蟆精。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余年耗中国。天官烛其阴有毒,敕丁破口剶其足。至今突兀留山丘,雨淋日炙无人牧。树根穿尻蛇入肚,老鸦啄背狐粪头。

  • 《送梁交供备知莫州》

    猛士当令守四方,中原诸将近相望。一樽度日空闲暇,千骑临边自激昂。谈笑定先降虏使,诗书仍得靖戎行。君看宿将何承矩,安用摧锋百战场。

  • 《晓行望云山》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 《夜归》

    生唯净命食,持钵向人境。莫夜时茅庐,月出山愈静。处处闻泉声,行行跳松影。先足便安禅,云深石床冷。

  • 《航弟自广润省坟金华作二绝句送之》

    乌玄鹄白从来事,兔角龟毛本自无。日用不知何许是,漫言实相与空虚。

  • 《龟溪即事五首》

    曩从太史氏,论次金匮书。龙兴渡江后,麐止今皇初。微辞记当时,只字宁敢虚。彼阿者谁子,顾欲私毁誉。阳秋记慕容,史记名山储。二子亦过计,人心焉可诬。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