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怯江边瘴疠乡,城东时喜到公房。
历言五藏如经眼,欲去三彭自有方。
身厌远游安静默,术因多病更深长。
时时为我谈尊宿,曾入南公古道场。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赠医僧善正》是苏辙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作者在瘴疠之地的遭遇和对一位医僧的赞赏。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赠医僧善正》
老怯江边瘴疠乡,
城东时喜到公房。
历言五藏如经眼,
欲去三彭自有方。
身厌远游安静默,
术因多病更深长。
时时为我谈尊宿,
曾入南公古道场。
诗意:
这首诗词以苏辙自叙的方式,描绘了他身处瘴疠之地时的困境和对医僧善正的敬佩之情。苏辙表达了自己对疾病的厌倦和对安宁寂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医僧善正医术高明的赞赏和对其修行背景的提及。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苏辙个人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瘴疠地区的险恶环境。第一句“老怯江边瘴疠乡”,描述了作者年老的胆怯和对居住在疾病肆虐之地的恐惧。第二句“城东时喜到公房”,表达了作者在这个地方能够有一个公房的喜悦和稳定的住所。接下来的两句“历言五藏如经眼,欲去三彭自有方”,赞美了医僧善正对五脏疾病了如指掌,能够给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接下来的两句“身厌远游安静默,术因多病更深长”,表达了作者对长期的远游生活感到疲倦,渴望安静和宁静。同时,也指出了苏辙自身患病的情况,认为医僧善正的医术可以更好地治愈他的病痛。
最后两句“时时为我谈尊宿,曾入南公古道场”,提及了医僧善正与苏辙的交往,以及他曾经修行的南岳恒山,表达了作者对医僧善正的钦佩和对其高尚修行背景的赞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辙在瘴疠之地的困境和对医僧善正的赞赏之情。通过对疾病和安宁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医僧医术和修行背景的描绘,诗词展现了作者对安宁与治愈的向往,以及对医者的敬佩之情。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1]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2],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3],莫桂酒兮椒浆;扬枹[4]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正蒙字子明,江宁人。居通济门外之罾湾,临河结庐,柴门昼闭。带索拾穗,未尝俯仰于人。年逾九十,隐沦终老。今体诗几万首,今刻其什一,顾邻初为序。台城一上路层层,景物萧条感慨增。玄武湖秋鸿雁下,华林园泠露霜凝。空山僧寺三更磐,隔岸人家半夜灯。霸业只今消歇尽,惟余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渐觉离乡远,宁知出处迂。风流看队马,潇洒入双鱼。谁解辞千乘,无人说二疏。老吾情不怯,漫读古人书。
买陂塘旋载杨柳,清风静扫尘务。柳阴已见疏成密,又听绿荷敲雨。鸥戏渚。柰倏尔翻飞,飞过崔嵬屿。形神自语。岂世事相萦,机心未息,物我不同趣。池亭小,收敛风烟来许。渔歌何愧钟吕。水纹瓦影相娱悦,高咏退之佳句。荷酌醑。有一曲沧浪,不犯人间谱。悠悠振古。问谁似吾侪,
潮涨湛芳桥。难渡兰桡。卷帘红袖莫相招。十二阑干今夜月,谁伴吹箫。烟草接亭皋。归思迢迢。兰成老去转无聊。偏恨秋风添鬓雪。不共魂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