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无近远,定里遍曾过。
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
暮年聊化俗,初地即摧魔。
今日忘尘虑,看心义若何。
耿湋,字洪源,河东人。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耿湋,字洪源,河东人。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齐名,号大历十才子。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赠隐公(一作赠隐上人)
世间无近远,定里遍曾过。
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
暮年聊化俗,初地即摧魔。
今日忘尘虑,看心义若何。
中文译文:
向隐公赠诗(另有作向隐上人赠诗)
世间没有近与远,我曾在各地行走过。
东海是最长久的旅伴,南朝的寺庙最为繁多。
晚年仍对化俗有所期望,初来之地就要消除魔障。
今天我忘却尘世的烦忧,来看你的境界与行为如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耿湋写给隐公或隐上人的送别诗。诗人借隐公或隐上人的修行生活来反思人生的近与远。他说世间并不存在真正的近与远,因为我们曾经走遍了各个地方。诗中提到东海经久不变,可能意味着诗人的修行之旅已经走了很长时间,而南朝的寺庙最为繁多,暗示着诗人在南方修行多年。诗人晚年仍有憧憬,希望能够在最初的地方就消除魔障,开始新的修行旅程。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豁达与淡泊,他忘却了尘世的烦忧,只关注隐公或隐上人的心境与修行的品行。整首诗意境宁静悠远,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公或隐上人的赞美。
天畏遐福,允彰父慈。维昔旷典,我能举之。徐尔陟降,敬尔威备。申锡无疆,永言保之。
处心心无愧,持身德有常。施恩周里闬,植福遍僧坊。入户书盈室,开樽客满堂。清芬传后叶,看取桂枝芳。
社近楼台昼已长,丰年颇减簿书忙。雨催树绿吹箫陌,日射尘红击鞠场。农事渐兴初浸种,吏衙早退独焚香。晚来别有欢然处,检教儿书又一箱。
夜色澄明。天街如水,风力微冷帘旌。幽期再偶,坐久相看才喜,欲叹还惊。醉眼重醒。映雕阑修竹,共数流萤。细语轻盈。侭银台、挂蜡潜听。自初识伊来,便惜妖娆艳质,美眄柔情。桃溪换世,鸾驭凌空,有愿须成。游丝荡絮,任轻狂、相逐牵萦。但连环不解,流水长东,难负深盟。
酒边无物伴长瓶,一颗新莲一段冰。月下不风终是爽,烛光何罪也堪憎。
良夜岁应足,严风为变春。遍回寒作暖,通改旧成新。秀树因馨雨,融冰雨泛蘋.韶光不偏党,积渐煦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