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师虞秘监,今喜识玄孙。
形像丹青逼,家声器宇存。
凄凉怜笔势,浩荡问词源。
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
伫鸣南岳凤,欲化北溟鲲。
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
过逢联客位,日夜倒芳尊。
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
百年嗟已半,四座敢辞喧。
书籍终相与,青山隔故园。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遯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餔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泝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赠虞十五司马
远师虞秘监,今喜识玄孙。
形像丹青逼,家声器宇存。
凄凉怜笔势,浩荡问词源。
爽气金天豁,清谈玉露繁。
伫鸣南岳凤,欲化北溟鲲。
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
过逢联客位,日夜倒芳尊。
沙岸风吹叶,云江月上轩。
百年嗟已半,四座敢辞喧。
书籍终相与,青山隔故园。
译文:
远离的老师虞秘监,今天喜欢认识你的玄孙。
你的形象像是真迹般逼真,你的家族声望和谈吐仍然存留。
我为你的笔墨姿态感到凄凉,大气磅礴地探寻词源。
爽朗的气魄犹如破晓的黄金,清谈之中的言辞像密密细雨。
你站在南岳鸣凤的地方,似乎要变成北溟的鲲鹏。
你的举止显示出对浮俗世态的了解,儒雅的风流并没有改变。
在我过去偶然遇见的旅客席位上,你日夜倒满佳酿的酒杯。
沙滩上风吹动着落叶,云江上的月亮升起到轩窗。
百年的岁月已经过去一半,我敢在这里和你闲谈。
我们共享同样的书籍,只是青山隔开了故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题赠给名叫虞十五司马的人,其具体身份和背景不详。诗人首先表示远离的老师虞秘监,即虞山君,喜欢认识这个人的玄孙,表达了对虞山君教诲的敬重和对后代的关注。
接着,诗人描绘了虞十五司马的才情和气质。他的形象如同真迹般逼真,家族声望和谈吐仍然存留,展示了他的资质和家族的荣誉。
诗人感叹虞十五司马的才情,他的笔墨姿态凄凉而准确,深入探究词源,表现出他的深思熟虑和博学多才。同时,他的清谈之中的言辞犹如细雨飘洒,洋溢着爽朗气魄。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虞十五司马的形象,他鸣凤于南岳,欲化身北溟的鲲鹏,表现出他的雄心壮志。
诗人认为虞十五司马的交际态度显示出他对浮俗世态的了解,虽然是一位学者,但仍然能够与世俗人士交往,不因学问而疏远人群。
诗人在末两句引发了反思。他形容他们在过去的旅客席位上日夜共享酒杯,暗示时间的流逝,百年已经过去一半,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能够在青山隔开的地方相互分享书籍,继续交流和相知。这个情景既是体现了友谊之深厚,也是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整首诗颂扬了虞十五司马的才情和品格,描绘了他在学问和人际交往上的成就,并用诗人自述的方式为这段友谊和时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诗中充满了对才情和友情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离散的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太湖与雁荡,相去二千里。六月吾几间,风雨一弹指。
半升粟饭养残躯,晨起衣冠读典谟。莫谓此生无用处,一身自是一唐虞。
回肠荡气感精灵,座客苍凉半酒醒。自别吴郎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
夭寿知齐理,何曾免叹嗟。祭回收朔雪,吊后折寒花。野水秋吟断,空山暮影斜。弟兄相识遍,犹得到君家。
小雨收尘,凉蟾莹彻,水光浮璧。谁知怨抑。静倚官桥吹笛。映宫墙、风叶乱飞,品高调侧人未识。想开元旧谱,柯亭遗韵,尽传胸臆。阑干四绕,听折柳徘徊,数声终拍。寒灯陋馆,最感平阳孤客。夜沈沈、雁啼甚哀,片云尽卷清漏滴。黯凝魂,但觉龙吟万壑天籁息。
保护兵术日,集劳岁歉时。江湖一老重,州里百年思。家尚玄元学,人遵义役规。阴功宜有后,隐德固应祠。拟作荣乡记,谁镌有道碑。碧梧虽未识,宿草尚堪悲。偶泊梅江堪,空吟薤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