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十日雨,萧然抱孤琴。
之子从何来,踏雨叩我门。
对床话达晓,山窗耿青灯。
挽衣不可留,何以赠子行。
问子此何时,眯目凄黄尘。
四海非不宽,可语今几人。
潇潇风雨中,奔走欲何营。
愿子重自爱,堂有白发亲。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赠张君玉》是宋代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闭门十日雨,
萧然抱孤琴。
之子从何来,
踏雨叩我门。
对床话达晓,
山窗耿青灯。
挽衣不可留,
何以赠子行。
问子此何时,
眯目凄黄尘。
四海非不宽,
可语今几人。
潇潇风雨中,
奔走欲何营。
愿子重自爱,
堂有白发亲。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于石对张君玉的赠词之情。诗人自我隐居,闭门不出,已有十日的雨水。此时,他抱着一把孤独的琴,正当萧然寂寞之际,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踏雨来到他的门前。他们对坐在床前,直到天亮,山窗下灯光依然明亮。然而,离别时诗人不愿挽留衣裳,却不知如何送给这位年轻人一份礼物。他询问对方何时再相见,却只看到对方眯着眼睛默默地站在凄凉的黄土中。虽然四海广袤,但真正能够倾诉心声的人却寥寥无几。在瑟瑟风雨中,年轻人奔波于何处,他的心愿是希望这位年轻人能够珍爱自己,同时也希望自己有一个亲人,即使他已经年迈白发。
赏析:
《赠张君玉》表现了诗人于石内心深处对张君玉的思念和祝福之情。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将雨天的寂寥和离别的无奈融入其中,给人一种凄凉而又深沉的感觉。诗人以闭门不出、抱琴自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年轻人的到来给诗人带来了突如其来的惊喜和交流的机会。然而,当离别时,诗人不愿挽留,这或许是他对年轻人的一种无奈和无法言喻的感慨。诗人希望年轻人能够珍爱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刻画了情景,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回味。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杖屦东风欲滥巾,小舟重泊一亭春。醉看梅月无新语,老与溪山作故人。意气不惊双白鬓,功名忍负百年身。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
淑女云亡久,哀丘尚著名。九原谁可作,千载或如生。青骨何时化,荒榛此地平。空馀图谍在,不复启佳城。
难得雪成持,不标风无赖。生来避闹蓝,行不超色界。
满甑熟炊无米饭,半途长接不来人。但持此语诸方去,博得知音一笑新。
扫残竹径随人坐,凿破苔矶到处棋。一水楼台开晓镜,万山花木领先春闱。雪中便有回舟兴,林下岂无烧笋时。莫待东风吹柳絮,眼穿笼鹤绕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