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
无复更思身外事,未能全尽世间缘。
明朝又拟亲杯酒,今夕先闻理管弦。
方丈若能来问疾,不妨兼有散花天。
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贊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復乞外,歷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祕书监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赠尚书右僕射,谥曰文。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二卷,今编诗三十九卷。
斋戒满夜,戏招梦得
纱笼灯下道场前,
白日持斋夜坐禅。
无复更思身外事,
未能全尽世间缘。
明朝又拟亲杯酒,
今夕先闻理管弦。
方丈若能来问疾,
不妨兼有散花天。
中文译文:
在纱笼灯光下的道场前,
白天斋戒,夜晚坐禅。
不再思考俗世事物,
未能完全摆脱世间的纷扰。
明天早晨打算亲自举杯畅饮,
今晚却先听到了理解音乐。
如果方丈能够来询问我的病情,
也许可以一同欣赏花开的美景。
诗意:
本诗表现了作者白居易在夜晚斋戒和坐禅的心境。他在灯光的映照下,清心寡欲,不再纠结于世俗的事务,试图超脱尘世的纷扰。然而,他也有人情世故,心中留有一些未了的缘分和念想。他打算第二天早晨举杯畅饮,可是却在当晚先听到了美妙的乐声,让他心生愉悦。他希望方丈能够来询问他的病情,与他一同享受花开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斋戒和坐禅的心境。诗中通过对斋戒和禅修的描写,呈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淡泊。诗人不再思考身外的事务,只希望能摆脱俗世的缘,寻求心灵的安宁。诗中通过对明天早晨的畅饮和当晚的管弦乐声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人情和对美的渴望。最后两句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呼应了诗中的主题,并且通过方丈和散花天的形象,给诗歌增加了一丝朦胧的意境。整首诗情感真挚,节奏流畅,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积极向上的诗篇。
山高谿且深,苍苍但群木。抽条欲千尺,众亦疑朴樕。一朝蒙翦伐,万古辞林麓。若遇燎玄穹,微烟出云族。
茅舍开扉胜事稠,况携佳客此中游。妖红落后坚松在,南涧清时野潦收。林带寒烟如水合,山含晴日似尘浮。不嫌淡薄幽人趣,欲进藜羹更少留。
御柳黄丝未满条,宫花红蕊不胜娇。至尊看雪开温室,亲赐昭仪壁上椒。
海于天地中,物不能比大。阴阳浩出没,造物穷荒怪。力足浮三山,势欲吞大块。岂惟日月浴,兼疑鬼神会。披经案《山海》,异族纷琐碎。我时一徘徊,足蹑二仪隘。焉知贾客辈,入海如入阓。风昏白波驶,雨惨黑洋迈。批石嗔火发,啮指愁舟坏。飞鱼集樯柁,翅尾错珍贝。初疑燕雀翻,
浮蚁。一入愁肠,便有阳春意。须将席幕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从他兀兀陶陶里。犹胜醒醒、惹得闲憔悴。”此曲亦有佳句,而多斧凿痕,又语高下不甚入律。或传是东坡语,非也。与“蜗角虚名”、“解下痴绦”之曲相似,疑是王仲父作。因戏作四篇呈吴元祥、黄中行,似能厌道二公
僧中有高僧,士亦有高士。我虽不为高,心粗能知止。师是个中人,特患不为尔。何幸我与师,俱是隣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