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奴白牯静相宜,老罢形骸不自持。
一枕西窗深闭合,卧听丛竹雨来时。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斋居》是宋代文人陈师道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斋室的宁静与恬适,以及作者在其中享受闲适生活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青奴白牯静相宜,
老罢形骸不自持。
一枕西窗深闭合,
卧听丛竹雨来时。
这首诗词通过对斋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静谧、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以下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诗意:《斋居》以青奴、白牯等描绘了斋室的宁静与恬适之境,同时通过"老罢形骸不自持"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在享受闲适生活时倦意渐生的心情。最后两句"一枕西窗深闭合,卧听丛竹雨来时"则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在斋居中的安详与寂静,通过倾听雨声与丛竹的声音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赏析: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斋居的美好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斋居中追求宁静与自然之美的心境。青奴、白牯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斋室的宁静与和谐,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一枕西窗深闭合"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斋室的封闭与私密,而"卧听丛竹雨来时"则展现了作者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敏感。整首诗词通过对斋居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斋居中的宁静、舒适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精确的语言,以及对斋居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安静、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通过对自然的敏感与倾听,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和体味。整首诗词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放松和宁静。
儿童系马黄河曲,近岸河流如可掬。任村炊米朝食鱼,日暮荥阳驿中宿。投老经过身独在,当时洲渚今平陆。秫黍冥冥十数家,仰视荒蹊但乔木。冰盘鱠美客自知,起看白水还东驰。尔来百口皆年少,归与何人共此悲。
软红帘动月轮西,冰作阑干玉作梯。寄语麻姑要珍重,凤楼迢递燕应迷。
独处天光发,何尝离定中。问云谁散乱,又道主人公。
自叹未沾黄纸诏,那堪远送赤墀人。老为侨客偏相恋,素是诗家倍益亲。妻儿共载无羁思,鸳鹭同行不负身。凭尔将书通令弟,唯论华发愧头巾。
莫学休公学远公,了心须与我心同。隋家古柳数株在,看取人间万事空。
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