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僧兹欲起家门,老牯鞭催泥水浑。
混处蹈翻明月影,转时耕断白云根。
力田辛苦遵吾祖,炊饭馨香饱子孙。
底事既归蒲坐稳,湛圆心鉴夙忘痕。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湛禅人开田求颂》是宋代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衲僧兹欲起家门,
老牯鞭催泥水浑。
混处蹈翻明月影,
转时耕断白云根。
力田辛苦遵吾祖,
炊饭馨香饱子孙。
底事既归蒲坐稳,
湛圆心鉴夙忘痕。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叫湛禅人的僧人开垦田地的情景。诗人描述了湛禅人辛勤的劳作,以及他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诗中展现了湛禅人的坚持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内心深处湛圆的善良之心。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衲僧湛禅人开田的场景,展现了劳动者的艰辛与奉献精神。首先,"衲僧兹欲起家门"表达了湛禅人渴望开垦土地的决心和意愿。"老牯鞭催泥水浑"形象地描绘了湛禅人努力搅拌土壤的情景,显示了他对农耕的投入与努力。
接着,"混处蹈翻明月影,转时耕断白云根"通过描绘湛禅人耕作时的动作,将他的劳作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示了他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样的描写使得诗词更具画面感和生动性。
诗词的后半部分强调了湛禅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力田辛苦遵吾祖"表明湛禅人以祖辈的智慧和经验为指导,辛勤耕作。"炊饭馨香饱子孙"则展示了他努力耕作的成果,为子孙后代提供丰富的粮食。
最后两句"底事既归蒲坐稳,湛圆心鉴夙忘痕"表达了湛禅人内心深处的善良之心。他的心境如同湖泊一般湛圆,能够反观自身,忘却尘世的烦忧和痕迹。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写湛禅人的劳作和心境,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颂和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之情。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湛禅人的形象,同时通过与自然的交融,传递出对和谐与善良的追求。
紫云回薄隐新愁,早起钟声也是不。遍地葱花两三亩,至今人道景阳楼。
岁岁今宵乞巧楼,疏星如弈月如钩。莫将寒信侵房屋,肯把閒情问女牛。儿笑无书空曬腹,妇言有酒可浇愁。鹊慵竟失河桥约,尽日喳喳古树头。
九叠峰头一道泉,分明来处与云连。几人竞赏飞流胜,今日方知至味全。鸿渐但尝唐代水,涪翁不到绍熙年。从兹康谷宜居二,试问真岩老咏仙。
西山最高峰,积雪连四季。登楼试寓目,入国有故地。烽候虽久息,武经思豫备。文饶昔筹边,公意今无愧。
浪爪拏舟雪溅空,十年胸际著慈风。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蝉声昨日催秋至,渐觉单衣卷凉吹。闲吟最爱夕阳天,水转澄鲜山转媚。几处桐阴清露垂,萧然物候翻相宜。不知宋玉何为者,畏见西风摇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