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
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橹如边城。
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钞虏。
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
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澶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安石。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去都二百四十里,
河流中间两城峙。
南城草草不受兵,
北城楼橹如边城。
城中老人为予语,
契丹此地经钞虏。
黄屋亲乘矢石间,
胡马欲踏河冰渡。
天发一矢胡无酋,
河冰亦破沙水流。
欢盟从此至今日,
丞相莱公功第一。
诗意:
《澶州》描绘了澶州的景象和历史事件。澶州位于大散关附近,距离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约240里。诗中描述了澶州城分为南城和北城,两城之间是流经的河流。南城草木繁茂,未受兵戈之扰,而北城的楼橹(指楼台和城墙)则坚固如同边防城池。城中的老人们告诉诗人,辽人曾经侵略这片土地。在冬天的时候,诗人亲眼目睹黄色的房屋上布满了敌军的箭石,同时胡人的马匹准备踏着结冰的河流过河。但是,突然间天空中射出一支箭,没有命中任何敌酋,却打破了河冰,河水奔流而下。这次意外的事件导致了欢盟(指宋辽和议)的签订,从此以后澶州地区再也没有受到辽人的侵扰。丞相莱公(指王安石)的功绩在这次事件中位居第一。
赏析:
《澶州》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写了一幅战争前夕的景象,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南城和北城的对比,以及河流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澶州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和边塞的严峻形势。诗人通过描述老人们的口述历史,生动地再现了契丹入侵的场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沧桑和动荡。在冬天的寒冷中,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屋上的箭石和胡人的马匹,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最后,诗人以一箭破冰的意外事件,引出了欢盟的签订,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辽宋和议的赞美。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一幅历史画卷,展示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
竹里逢僧院,残碑不记年。雁题三崒堵,龙化两魁躔。宝正号应纪,元丰墨尚鲜。寒光定何似,谁放五湖船。
一喜长年为寿域,二喜丰年为乐国。三喜清闲为福德,四喜安康为福力。
典刑无复蒲人见,风味曾经蔡谱夸。券买贪痴宁论价,摘尝甘美不逢渣。岂无人笑铁鑪步,疑有神司玉蕊花。说与子孙须记取,此翁赖有此传家。
八龄幼子今头白,袖有清诗忽到门。前代谩夸棠与笏,何如诗礼典刑存。
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
南衙,予始相识。时初夏桐阴满庭,故有南衙清书之句少日竹林游,凤麟飞走。一段江山最英秀。南衙倾盖,满院桐阴清书。鬓华思此际、浑依旧。云梦心胸,文章山斗。好个经纶玉堂手。婆娑桂影,凉人露盘仙酎。一杯先领取、乔松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