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惟忧死,无心问岁华。
故园依草莽,今日见梅花。
闽俗尝三饭,僧房但一茶。
海濒犹未稳,更拟访仙槎。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杖藜》是宋代刘子翚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乱世之后的忧愁和追求安宁的心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乱后惟忧死,
无心问岁华。
故园依草莽,
今日见梅花。
闽俗尝三饭,
僧房但一茶。
海濒犹未稳,
更拟访仙槎。
这首诗词充满了忧愁和思考。作者在乱世之后,心中充满了对生死的忧虑,对光阴流逝的淡漠。他回忆起故园,那座被草木遮蔽的家园,而今天却只能看到凋谢的梅花,这种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透露出浓厚的忧伤情绪。
诗中还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环境。他提到了闽俗尝三饭,意味着平凡的民众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和疾苦,而僧房却只有一茶,暗示佛门清净,追求心灵的安宁与超脱。作者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渴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寻求一份超脱尘世的心境。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进一步寻求安稳和精神寄托的意愿。海濒犹未稳,意味着海边的境况仍然不稳定,这里可以理解为社会的动荡不安;而“访仙槎”则暗示了作者对超越尘世的仙境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可能是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也可以理解为对心灵净化和超脱的追求。
总的来说,《杖藜》通过描绘作者的忧愁、对故园的怀念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表达了在乱世中追求安宁与超脱的心情。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内心思绪,给人以深思与共鸣。
三十年居此,何尝识酒荤。柴扉人少到,草径鹿同群。雨足添新瀑,山深有剩云。水瓢丹灶外,闲事不曾闻。
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醒来还爱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属人。
烦君临问我何堪,剩欲从君十日谈。老退不应称敏捷,颜苍宁复借红酣。世间公器毋多取,句里宗风郤饱参。陋巷远孙还好学,未容光禄擅东南。
虚空借得作身,万象相随为伴。纵横人道十成,点检谁知一半。看看青山峥嵘,白云零乱。里许牧童归未归,铁牛一掣金绳断。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馀。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层冰积浩荡,陵谷低吞吐。窈窕转幽壑,突兀开净宇。回头山水县,亦复堕尘土。孤云铁梁北,宇宙一仰俯。风景初不殊,川途忽修阻。寒潭海眼净,黕黑自太古。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谁能裂苍崖,雷风看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