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将携只要轻,况临炎暑绕风清。
儿童爱把承帘溜,未识山家质素情。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诗词:《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朝代:宋代
作者:蔡襄
老去将携只要轻,
况临炎暑绕风清。
儿童爱把承帘溜,
未识山家质素情。
中文译文:
随着年岁的增长,只希望带着轻松的心情度过时光,
何况面对炎热的夏季,周围却清风环绕。
年幼的孩童喜欢拿着帷帘滑来滑去,
还不懂得山家的淳朴情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漳州白莲僧宗要(僧宗要是指佛教经典的要义)看到遗留下来的纸扇,每一把纸扇上都写着一首诗。诗人蔡襄通过描写纸扇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年岁增长的感慨和对纯朴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人蔡襄提到自己年纪渐长,希望能够轻松地面对岁月的流转。他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负重,而是希望以轻松的心情度过余生。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繁琐压力的抗拒。
其次,诗中描绘了炎热的夏季,却有清风环绕。这种环境的描绘可能是对僧宗要寻求心灵净化和解脱的意向。清风象征着纯净和宁静,与僧宗要的修行追求相契合。
接着,诗人提到儿童喜欢拿着帷帘滑来滑去。这里的儿童可以理解为天真纯洁的象征,他们对简单的游戏和乐趣感兴趣。与儿童相比,诗人用“未识山家质素情”来形容自己。这句话表明诗人还未真正理解和体验到山家生活的朴素和清净之美。山家的质素情感可能指的是那种简单而真挚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入体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思考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他希望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衰老,渴望在清风环绕的环境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对山家生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仍需继续探索和体验。这首诗给人以淡然处世、追求内心平静的启示。
春早秋初昼夜长,可怜天气好年光。和风细动帘帷暖,清露微凝枕簟凉。窗下晓眠初减被,池边晚坐乍移床。闲从蕙草侵阶绿,静任槐花满地黄。理曲管弦闻后院,熨衣灯火映深房。四时新景何人别,遥忆多情李侍郎。
宴坐萧斋不作劳,谓予何事走蓬蒿。从容试问今年几,手植黄杨三丈高。
东风归林园,云日叆春事。静观化道伸,良感幽贞利。烟芳生暮愁,晴思起新思。有酒谁见同,恻恻夜亡寐。
投分讵云稀,会心谅亡几。从君澹何奇,与我凛独至。相逢情若忘,每别怀不已。偶因新凉篇,令予懦全起。藉草分涧芳,陟巘共石髓。松阴俯逝波,不徐亦不駃。平生还山约,终食能忘此。可怜各异县,千里复三倍。他日寄相思,百书那写意。从今可相疏,却叹日为岁。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三世如来共所宣,至今不断少人传。塞鸿非是人惊起,风击芦鸣写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