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相逢一老翁,诛秦蹙项笑谈中。
报韩偶得刘郎用,更有商山听下风。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张子房》是宋代诗人王柏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与张子房相遇的老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赞颂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圯上相逢一位年迈的老人,
他笑谈间述说着诛杀秦王、蹙迫项羽的故事。
他提到了韩信偶然得到刘邦的支持,
还有商山那里传来的阵阵风声。
诗意和赏析:
《张子房》这首诗以张良(字子房)为主题,张良是汉朝初期的重要人物,他致力于推翻秦朝的暴政,并成为刘邦(汉高祖)的谋士。诗人通过描绘与张子房相遇的老翁,表达了对这位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首节描述了诗人与一位年迈的老人在圯上相逢。这位老人不仅是个普通老百姓,而且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他在谈笑之间,述说着张子房诛杀秦王和蹙迫项羽的故事。这展示了这位老人的博学和幽默的一面。
第二节提到了韩信,他是另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刘邦的得力助手。韩信在与项羽的斗争中曾一度败北,但幸运地得到刘邦的支持,最终成为汉朝的重要将领。这里的提及暗示了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
最后一句"更有商山听下风"揭示了诗人对商山的景致的向往。商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山,被视为道家修炼的圣地。商山的风声常被人们视为远古圣贤的低语,这里象征着诗人对历史智慧和哲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张子房的描绘,展示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并通过历史故事的交织和对山水之间的向往,传达了对历史和智慧的追求。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抒发。
园亭堪避暑,栖息忽经旬。雨挟秋风至,凉生夜气新。絺衾犹恋枕,蟋蟀渐依人。容易悲摇落,天涯旧逐臣。
听雨侵阶竹,归艎入槛荷。天晴龟曝背,人静鸟吟柯。挟册弟兄对,煮茶宾客过。居閒在此乐,余乃事奔波。
唇亡则齿寒。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唐时吕岩叟,换骨成神仙。遗丹传老树,变化延其年。丹香忽融液,散入苍崖巅。长生孕灵草,茎叶何鲜鲜。枯根挂碧落,吞吐流虚烟。不受水土力,不随寒暑迁。谁能登云梯,移来此檐边。丹花与群木,丽质徒娟娟。彭泽虽爱菊,两院荒金钱。濂溪空爱荷,开落秋风前。峭峰山中客,道眼
暗朱箔雨寒风峭,试罗衣玉减香销。落花时节怨良宵。银台灯影淡,绣枕泪痕交。团圆春梦少。
白发江湖暗,青灯几席凉。病身几千百,佳节又重阳。命也吾何奈,天乎孰可量。元龙楼百尺,犹得慰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