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醉乡居住。
记得旧曾来去。
疏雨听芭蕉。
梦魂遥。
惆怅柳烟何处。
目送落霞江浦。
明夜月当楼。
照人愁。
刘光祖[公元一一四二年至一二二二年]字德修,简州阳安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于宁宗嘉定十五年,年八十一岁,登进士第。除剑南东川节度推官。淳熙五年,(公元一一七八年)召对,论恢复事,除太学正。光宗时,为侍御史,极论道学所系。徙太府少卿,求去不已,除直秘阁潼川运判。后官至显谟阁直学士。卒,谥文节。光祖著有后溪集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中文译文:
昭君怨(别恨)
人在醉乡居住
记得旧曾来去
疏雨听芭蕉
梦魂遥
惆怅柳烟何处
目送落霞江浦
明夜月当楼
照人愁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醉乡中居住的人的思绪和情感。作者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以及眺望外界的景色,表达了他内心的惆怅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诗中的描写几乎都是片刻的感受,没有涉及较长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描述听雨、观柳、落霞和明夜月,作者揭示了自身的愁思和迷离的心境。
首句“人在醉乡居住”意味着诗人身在陶醉的环境中,这里的“醉乡”可以理解为物质欲望的追逐和放纵,也可以理解为烦恼和苦闷的避世之地。接着的“记得旧曾来去”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缅怀。
后面几句描写了外界的景色,如“疏雨听芭蕉”和“目送落霞江浦”。这些景色的描绘不仅增加了诗中的画面感,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而“梦魂遥”则传达了作者与现实的隔离和迷离的心境。
最后一句“明夜月当楼,照人愁”是整首诗的高潮和情感的聚焦。明月的照耀下,作者自思自觉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愁思。这里的“愁”指的是内心的忧伤、苦闷和迷惘。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描写,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表达出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将自己的心境与外界的景物相融合,使诗歌更具有意境和抒情的特点。
壮日遇重九,跃马□欢游。如今何事多感,双鬓不禁秋。目断五陵台路,无复临高千骑,鼓吹簇轻裘。霜露下南国,淮汉绕神州。钓松鲈,斟郢酒,听吴讴。壮心铄尽,今夕重见紫茱羞。月落笳鸣沙碛,烽静人耕榆塞,此志恐悠悠。拟欲堕清泪,生怕菊花愁。
小市狂歌醉堕冠,南山山色跨牛看。放翁胸次谁能测,万里秋空未是宽。
凤凰城里花时别,玄武江边月下逢。客舍莫辞先买酒,相门曾忝旧登龙。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午夜钟。明日又行西蜀去,不堪天际远山重。
群峰西南起还伏,湖上丹丘立于独。神仙寓迹山水间,不在幽深在清淑。松潭水暖龙欲起,蕙帐人空鹤自宿。飞云晓驭紫琼车,沆瀣宵涵白银屋。蓬莱之名不可思,俗客须当避尔躅。
横槊不为万骑先,传杯把笔过年年。怀中黄石闲三略,道上青旗漫百篇。
绿梢红萼虽能画,素艳清香不易吟。乱土无人逢驿使,江城有笛任君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