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记潇湘秋晚。
歌舞橘洲人散。
走马月明中。
折芙蓉。
今日西山南浦。
画栋珠帘云雨。
风景不争多。
奈愁何。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昭君怨(豫章寄张定叟)》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久记得潇湘秋晚,歌舞橘洲的人们散去。
在明亮的月光下,骑马行走,采摘芙蓉花。
今天我来到西山南浦,画栋上挂着珠帘,云雨交织。
美景并不争奇斗艳,可我心中却有无尽的愁苦。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辛弃疾对昭君的思念之情。昭君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女性,她被迫远嫁异国,与故乡相隔千里,长久地怀念着家乡的美景和亲人的温暖。辛弃疾借昭君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豪放豁达的笔触,表现了辛弃疾内心的愁苦和对家乡的眷恋。他以潇湘秋晚为背景,通过描绘橘洲的歌舞和芙蓉花的采摘,展示了故乡的繁华景象。然而,这些美景并没有让辛弃疾感到宽慰,反而加深了他的离愁别绪。他将自己的心境置于今日的西山南浦,描述了画栋珠帘和云雨交织的美丽景色,但他认为这些风景并不争奇斗艳,无法与他内心的忧愁相比。最后两句“风景不争多,奈愁何”,表达了他对境遇的无奈和苦闷。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辛弃疾的深情和离愁别绪,将个人的情感与对故乡的思念融为一体。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色,辛弃疾将自己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离愁。这首诗词既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感受力,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离乡思念之情,具有浓郁的时代氛围和个人色彩。
大化元无揀择,墨光随手高低。但得岁寒风度,自然处处皆宜。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歌罢还颦。恨隔炉烟看未真。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长条依旧。不似章台柳。见客入来和笑走。腻脸羞红欲透。桃花流水茫茫。归来愁杀刘郎。尽做风情减尽,也应未怕颠狂。
较量人世无穷乐,罗列平生未见书。聊奉投壶祭征虏,休言系剑马相如。画楼晚去闻寒角,缥帙看来落蠹鱼。日获诲言皆旧学,不惭贫贱带经锄。
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