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清到底,十顷浸秋光。
烟重光加色,风狂雁失行。
尘埃双老鬓,天地几斜阳。
何处一声笛,征人暗断肠。
赵汝鐩(一一七二~一二四六),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歷东阳主簿,崇陵桥道顿递官,诸暨主簿,荆湖南路刑狱司属官,知临川县,监镇江府榷货务,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知郴州,四年,爲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明万歷《郴州志》卷二),改转运使。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以刑部郎中召,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温州(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六年卒,年七十五。有《野谷集》。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刑部赵郎中墓志铭》。 赵汝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群贤六十家集·野谷诗藁》六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三年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招贤渡溪阁晚望》
朝代:宋代
作者:赵汝鐩
溪流清到底,十顷浸秋光。
烟重光加色,风狂雁失行。
尘埃双老鬓,天地几斜阳。
何处一声笛,征人暗断肠。
中文译文:
溪流清澈见底,十顷水面映照着秋日的光芒。
烟雾浓重,使光彩更加丰富多彩,风劲吹动,雁群迷失了方向。
尘埃落在双鬓上,双鬓已经斑白,天地之间斜阳已经几度西沉。
何处传来一声哀怨的笛声,征人们心中忍不住感到伤痛。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招贤渡溪阁晚望》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征人远行的思念之情。
溪流清澈见底,十顷水面映照着秋日的光芒,展示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烟雾浓重,使光彩更加丰富多彩,风劲吹动,雁群迷失了方向,这些描写传达出秋天的变幻和风起云涌的景象。
诗中提到尘埃落在双鬓上,双鬓已经斑白,天地之间斜阳已经几度西沉,这些描写表现了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不可逆转,也暗示了人事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最后两句诗描绘了一声悲怨的笛声,让人感受到征人远行的辛酸和离别的痛苦。这里的笛声不仅仅是征人的离别之音,也象征着人生的离散和辗转,以及征人在陌生的地方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征人的思念之情,抒发了对离别之苦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这些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使诗词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意蕴,给读者带来深思和共鸣。
昔日松江上,潮翻定海来。而今旧桥水,不到半江回。
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
风暄雨暖日和柔,道是穠春不道秋。楚楚江枫新结束,柿红衫子锦缠头。
岁暮远交朋,携筇背洛城。往来兴废地,今古别离情。叠翠嵩峰色,泻寒伊水声。他年再相会,却讶白髭生。
几劫澄烦思,今身仅小成。誓将云外隐,不向世间存。
昆山夏老能笔耕,开云种玉看峥嵘。千条万叶入霄汉,世间草木空有名。来持琅玕叫阊阖,坐使燕石无光晶。北人贵竹如贵玉,直以高价酬丹青。衡开丈幅直逾咫,不见枝梢见根柢。恍疑湘浦推篷行,飒雨惊飙过双耳。九疑山高望不极,影落洞庭清彻底。灵籁时来天乐风,钓竿不动珊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