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皆是自拘囚,年少因何有旅愁。
自是不归归便得,陆乘肩舆水乘舟。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招元度》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早知皆是自拘囚,
年少因何有旅愁。
自是不归归便得,
陆乘肩舆水乘舟。
诗词的诗意可以理解为以下内容: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在年轻时期经历离家之苦和漂泊之感。首句“早知皆是自拘囚”意味着作者早已明白他自己的局限和束缚。第二句“年少因何有旅愁”则表达了年轻时期远离家乡所带来的无尽忧愁和困惑。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自是不归归便得,陆乘肩舆水乘舟”传递出一种解脱和自在的情感。这表明作者意识到,只要心无归属的羁绊,他便能够随心所欲地旅行,无论是步行还是乘坐船只,都能自由自在地行走。
这首诗词中的情感转变从困顿到自由,从悲伤到解脱,反映了作者在年轻时期的心境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和追寻内心真实的愿望。
整体上,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年轻时期的旅途经历和内心的变化,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离愁别绪和对自由的渴望,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价值。
一月在天,影含众水。只如双剑峰头月,何似芙蓉溪上月。芙蓉溪上月,何似泐潭潭底月。若道同,东西各一涯,若道别,天无第二月。
风恶波狂身似闲,满头霜雪背青山。相逢略问家何在,回指芦花满舍间。
谩捐儋耳非长策,便戮先零亦少恩,整了六师须禁暴,本朝地气要长存。
幽径入桑麻,坞西逢一家。编篱薪带茧,补屋草和花。
草草理夜装,涉江又登陆。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传呼戒徒驭,振辔转林麓。阴云拥岩端,沾雨当山腹。震雷如在耳,飞电来照目。兽迹不敢窥,马蹄惟务速。虔心若斋祷,濡体如沐浴。万窍相怒号,百泉暗奔瀑。危梁虑足跌,峻坂忧车覆。问我何以然,前日爱微禄。转知人代事,缨组
雁叫淮南欲雪天,倚楼无味抱愁眠。算从沧海白云际,行到黄州赤壁边。万事忌于怀壮志,一生穷为耸吟肩。鬓间白者休教镊,要使天知老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