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榻清风殿影凉。
涓涓流水响回廊。
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罢稏香。
冲急雨,趁斜阳。
山园细路转微茫。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鹧鸪天(鹅湖寺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风殿上一张榻,影儿凉爽伴清风。
回廊流水细声响,如涓涓之流自回廊中回荡。
千章云木钩辀鸣叫,似在言说着山间的美景。
十里溪风停止了吹拂,不再传来稻香的芳香。
雨势突然变得急促,正好趁着夕阳的斜照。
山园中的小路曲折微茫,仿佛迷失在迷蒙中。
疲倦的旅人却被嘲笑,只因他们忙于探寻林泉的底蕴。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辛弃疾在鹅湖寺道中的一番景象。诗人坐在清风殿上的一张榻上,享受着凉爽的清风。回廊中流淌着细细的溪水,悦耳的声音回荡在廊中。千山万壑中的云雾和树木仿佛在讲述着山间的美景。然而,十里溪风停止吹拂,不再传来稻香的芳香。突然下起了急促的雨,正好趁着夕阳的斜照。山园中的小路蜿蜒曲折,使人感到迷茫。疲倦的旅人却被笑话,他们因为忙于探寻山林泉水的内涵而被视为无聊。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描写情感,展示了辛弃疾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旅途中的疲惫和困惑的体验。诗人运用细腻而富有意境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清风殿上,感受清凉的影子;听到流水细声回荡在回廊中;想象出山间云雾和树木的美景。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一丝苦涩和迷茫,如停止的溪风和迷蒙的小路,以及被笑话的旅人。这些描写反映了辛弃疾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意象的交织,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它既展示了辛弃疾的才华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力,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内心迷茫的抒发。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是辛弃疾作品中的一颗珍珠,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
隐路高高入翠微,人亡宅在有馀悲。自圆溪月知吟处,不散岩云忆卧时。素壁尘昏三纪貌,白杨风老几寻枝。草堂故集篇篇好,要与商翁续紫芝。
先朝赐第白玉京,五世不出长安城。每闻三岁射策罢,诸生盛服趋天庭。禁门漏尽开九重,阙角仿佛晨光红。衣冠是日集殿下,金支翠旗色相射。空雷隐隐车转毂,鸣梢一声禁籞肃。须臾云开飞六龙,皇帝亲御蓬莱宫。宫槐满庭白日长,侍臣玉立分两厢。众星煌煌拱北极,龙须负扆天中央。
贝叶新传宝藏经,圣心端为福群生。从今物自无疵疠,安用桐君纪药名。
宫墙无地可穿窬,犹幸先人有敝庐。仕版可羞宁毁瓦,儒冠曾误枉收书。供柴我合同收炭,寄食君当自办蔬。此理晓然明似境,何须足下肆耕锄。
何处观文献,如公尚典刑。诗先获麟作,字本换鹅经。牛斗漫宝气,虚危须德星。无为偃薄计,不晚诏除听。
一别几寒暄,迢迢隔塞垣。相思长有事,及见却无言。静坐将茶试,闲书把叶翻。依依又留宿,圆月上东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