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飞泉万斛珠。
悬崖千丈落鼪鼯。
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闲略彴,远浮屠。
溪南修竹有茅庐。
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鹧鸪天(石门道中)》是宋代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上飞泉万斛珠。
悬崖千丈落鼪鼯。
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闲略彴,远浮屠。
溪南修竹有茅庐。
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山水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辛弃疾对田园生活和隐居退隐的向往。
诗的开篇写道:“山上飞泉万斛珠。”这里描述了山上的飞泉,泉水如珍珠般闪烁,形象生动。接着描绘了“悬崖千丈落鼪鼯”,表达了悬崖陡峭,有灵巧的松鼠跃然其间,增添了山林的活力。
接下来的两句“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描述了诗人行走于山林之间,尽管山路通畅,但仍然感到有人的声音,但却看不到人影。这里通过描绘诗人独自行走的情景,传达了一种寂寞和孤独的意境。
后两句“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他轻松地在山间行走,远远望见了屹立在山巅的佛塔,又看到了溪水旁修建的竹屋。这里描绘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诗人表达了在这样的山水环境中,他乐意频繁地往来,不介意杖屦频繁踏过山间小径。并以“老夫”自称,暗示自己已经年过半百,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晚年的安逸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独自行走、修竹茅庐等场景,表达了辛弃疾对自然田园生活和隐居退隐的向往。他希望能够远离尘嚣,过上宁静自由的生活,享受晚年的安宁与乐趣。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辛弃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山僧有一诀,寻常不漏泄。今日不囊藏,分明为君说。寒时寒,热时热。
金刹杳霞扃,南风漾彩舲。吴天六幕远,越岫万螺青。龙篆霏雕像,鲸涛注净瓶。上方堪逈望,支策见春溟。
今朝云裾下星汉,明日冰轮十分满。今朝海实荐蟠桃,明日潮头千丈高。君才与月争澄爽,君气如潮同浩放。如何不着廊庙中,不是考槃岩壑样。十年立朝儿辈惊,前日欲去亲留行。我虽流落未足恨,世间那有此友生。跻堂奉觞祝耆耈,仙骨应须饮仙酒。潮声不断月长圆,岁岁来为主人寿。
南岳诸峰处处嘉,麻鞋竹杖蹑青霞。山前已见九杈□,洞里不逢三朵花。岩瀑垂垂腾晓蜃,野田渺渺落寒鸦。衡阳鼓角风悲咽,游子斯时正忆家。
面如死灰,匙挑不上。祖翁活业,尽情破荡。无星秤子拈来,也解袋子分斤定两。礼长老,少思算。鳄鱼幸自徙化方,勾引渠归成祸患。
咸通时代物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破产竞留天上乐,铸山争买洞中花。诸郎宴罢银灯合,仙子游回璧月斜。人意似知今日事,急催弦管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