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下清阴引兴长。
坐中初识令君香。
揽将风月归诗薮,乞得溪山作醉乡。
怜我老,与传觞。
吴霜点鬓又何妨。
只应银烛交红夜,羞对双歌发B237光。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刘一止,七岁能文,试太学,有司欲举其兼代官职,一止不就。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监秀州都酒务,迁越州教授、参知政事。高宗建炎四年(1130),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
宋绍兴初,召试馆职,宋高宗大为称赏。绍兴间,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郎奏事。高宗曾不无自得地说:“朕亲擢也”,在官期间,极陈堂吏、宦官参政之弊,终为人所忌恨,以言事罢,主管台州崇道观。起知袁州,改浙东路提点刑狱。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迁给事中,又以言事罢,后被罢为提举江州太平观,进敷文阁待制。一止以忤秦桧,两次奉祠,御史中丞何若奏一止迎附李光,傲迈慢上,被削职。秦桧死,召至国门,以病不能拜任,力辞,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据《行状》,《宋史》本传作八十三)。
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传世。事见《苕溪集》卷五四《阁学刘公行状》,《宋史》卷三七八有传。
刘一止诗,自成一家,吕本中、陈与义读后叹道:“语不自人间来也。”刘一止的词题材广泛,主要包括羁旅行役、纪行咏怀、酬唱离别等方面。他的词作艺术性很强,擅于融情于景,化用前人诗句及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且语言浅切明畅、工致典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曾以一首《喜迁莺·晓行》词在当时获得“刘晓行“之美誉。著有《类稿》50卷。以清拥万堂《苕溪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朱祖谋跋本(简称朱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存此42首。
《鹧鸪天》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刘一止。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在山岩的清阴下引起我的兴致。
坐在一起,初次感受到你令人陶醉的香气。
拥抱着美丽的风景和明媚的月光,回归到诗的境地,
希望溪水和山岭成为我陶醉的家园。
怜悯我的年老,与你共享美酒。
无需担心白发上的吴霜,
只应该拿出银烛把夜晚点亮,
害羞地面对你,一起发出B237光芒的歌声。
诗意:
《鹧鸪天》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间景色,以及作者与伴侣共享诗意和美酒的情景。诗中的清阴、香气、风月和溪山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作者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忧虑,但又坚持用诗歌和欢乐来抚慰自己,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山间的清阴、风月和溪山,以及与伴侣共享的欢乐时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很巧妙,将年老和白发与美酒、银烛和歌声进行对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担忧,但又坚持用诗歌和欢乐来抚慰自己,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清新,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凉和宁静,以及诗人内心的欢愉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鉴赏意义。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城头长短更,水调高低唱。别酒不盈斟,泪洒风烟上。明年二月时,更向城阴望。只有旧歌辞,传作风流样。
用尽四时周一岁,唯春能见好花开。十千买酒未为贵,既去红芳岂再来。
天下一大器,安危系平倾。哲王慎民监,措术如和羹。辛甘或偏长,非可制割烹。五味既可口,君子尝曰平。方今太平君,戒欹如持盈。乞言用龟监,履德均权衡。庶民虽惷愚,一或非所营。视之如己内,涂污千仞坑。是用选贤德,告戒敷至诚。曰虽一人良,万邦咸以贞。尚赖尔庶牧,裨朕
又中秋届候,日初沈,夜微凉。对烟障云屏,良朋益友,逸兴何长。飙然玉轮宛转,历茫茫、巨浸跃天网。碾破玻璃万顷,洞明三界十方。宜将。火枣交梨,开清赏,胜飞觞。肆雅志幽怀,遐襟旷迹,百虑俱忘。*思教风始振,感重阳、隐语示回阳。桂树香传十九,致余极味先尝。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