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丽妖妍不是妆。
十分风艳夺韶光。
牡丹开就应难比,繁富犹疑过海棠。
须仔细,更端相。
烂霞梳晕带朝阳。
千金未足酬真赏,一度相看一断肠。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爲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一)。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爲管勾机宜文字。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后集》爲底本。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跋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吴崶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鹧鸪天》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之仪。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浓丽妖妍不是妆,
十分风艳夺韶光。
牡丹开就应难比,
繁富犹疑过海棠。
须仔细,更端相,
烂霞梳晕带朝阳。
千金未足酬真赏,
一度相看一断肠。
诗词的意境表达了花卉之美的超越和无法言喻的魅力。诗中以牡丹和海棠为例,描绘了花朵的浓烈华丽,超越了任何华美的妆饰。诗人借花抒发了对美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首句"浓丽妖妍不是妆",意味着花朵的美丽并非外在的修饰所能塑造的,而是天生的本质。第二句"十分风艳夺韶光",形容花朵的风姿绰约,美丽得超过了春光。第三句"牡丹开就应难比",表达了牡丹开放时的美丽无法与其他花朵相媲美。第四句"繁富犹疑过海棠",意味着牡丹的繁茂美丽甚至超过了海棠花。
接下来的两句"须仔细,更端相,烂霞梳晕带朝阳",通过描绘花的细节,展示了花瓣的华丽和细致。最后两句"千金未足酬真赏,一度相看一断肠"表达了诗人对花卉美的珍视和对花的倾慕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感慨和遗憾之情。
整首诗词以花朵的美丽为主题,通过对花朵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词运用了华丽的修辞和形象的比喻,形成了鲜明的意境,展示了宋代诗词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夭桃与芳草,艳色明朝阳。思君念华旦,贱妾惜容光。
尽装家具已回京,便觉身如片叶轻。近市借居人语杂,闭门独处自心清。雨中蹑屣青苔滑,烛下梳头白发明。余亦傍人檐底住,新来巢燕不须惊。
无尽之学,出入孔释。故其笔法倜傥斜直,于跌宕中时入绳墨。亦犹即绍圣以侮元佑之正,用大观以反崇宁之谲。凡是心之所蕴,已毕寓于声画。虽曰自盖,断犹可识。使其知根荄之物则,而推以芟葛藤之蒙阒。如是帖者,亦可以为传世之名迹矣。
方舟临古渡,分路思依依。自是行人众,非关送客稀。晋山将北向,楚水复西归。同作离群雁,君还一处飞。
方外仙乡岸幅巾,三竿红日照霜晨。当关不用惊驺唱,共是扬家载酒人。
北固山边波浪,东都城里风尘。世事不同心事,新人何似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