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时须拣带苔枝,两蕊三花儘自奇。
簪向银瓶全俗了,古铜瓶浸恰相宜。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折梅》是宋代诗人杨公远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冬天折梅的情景,并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折梅时,要选择带苔的枝条,
两朵花有三个花蕊,显得非常奇特。
把它插在银瓶中会显得太俗气,
而放在古铜瓶中正好相得益彰。
这首诗意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主题。首先,梅花作为冬天的花卉,象征着坚强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折梅的行为本身也寓意着作者在寒冷的季节中坚持追求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其次,诗中对梅花的描写非常细腻。描述两朵花有三个花蕊,形容了梅花的独特和美丽。这种奇特之美与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俗世的审美追求形成了对比,强调了对纯粹和高尚的追求。
最后,诗中的银瓶和古铜瓶也有一定象征意义。银瓶代表了现代的审美趋势和俗气的追求,而古铜瓶则更贴合梅花这种古朴、高雅的形象。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古典美和传统价值的倾向,并批判了现实世界中功利和庸俗的审美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折梅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纯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梅花在冬天中仍然能够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追求美好的信念。同时,诗中的对比和象征意义也增添了诗意的深度和内涵,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赏析价值。
古佛炉前一柱香,神龙夭矫挂空苍。人閒祥瑞六月雨,枕上吟哦终夕凉。不待白渠纷畚锸,俄惊赤卤屹仓箱。自惭太守无功德,帝力惟知荷圣皇。
汉臣问鹏曾游地,腊祭迎猫始出林。解箨光先凝片玉,含甘珍重等兼金。
缕缕柔条不奈春,为谁憔悴把眉颦。年来江上多离别,不信垂杨管得人。
杯酒谁欤可共挥,残年心事转多违。颇闻铜柱征蛮急,孰念葵丘遏籴非。典质衣裳今已尽,留连舟楫可无归。故园堪共吾儿灌,政恐淫霖岁亦饥。
杨柳春风绿万条,凭鞍一望已魂消。当年凤集城边路,曾爱纤纤拂画桥。
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一枯。一夜四郊春雨足,却来闲卧养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