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一气轻清,双瞳冷碧。
莲开梦觉,十方虚殒於一时;鲲蜕鹏抟,九万里成乎一息。
物我普融,自他平出。
珠受色而不痕,剑挥空而何迹。
须更指响,弥勒阁开也许是重深;尘刹分身,普贤毛孔也初非迫窄。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郑成忠写真求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正觉。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智慧无法理解,知识无法认知。一片轻灵的气息,双眼冷冽如碧。莲花绽放于梦中觉醒,十方万物在一瞬间消亡;鲲鹏蜕变,九万里的距离在一息之间完成。物我相融,自我与他人平等。珍珠接受色彩却不留痕迹,剑挥舞于虚空中又何留迹可寻。需要更多的指引声音,弥勒阁也许是一片深邃;尘世的众生分身,普贤的毛孔也并非被拘束狭窄。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种超越凡俗、超越个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诗人意识到,智慧和知识无法完全理解和认知宇宙的奥秘和一切事物的本质。他描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和冷静的眼神,表达了超越尘世的清澈和冷静。诗中的莲花觉醒和十方万物的消亡,以及鲲鹏蜕变和九万里的距离在一息之间完成,都展示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和境界。诗人认为,万物都是相互融合的,自我与他人平等,没有区别。珍珠接受色彩却不留痕迹,剑挥舞于虚空,体现了物我相融、自由自在的境界。诗人呼唤更多的指引声音,寄望着开启深邃的弥勒阁;同时,他认为尘世的众生并非被局限于狭窄的个体,普贤的毛孔也不受拘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智慧、知识、气息、眼神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超越个体的宇宙观。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对超越个体的追求。诗中的意象如莲花、鲲鹏、珍珠和剑挥等,都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和禅意。诗人视物我为普融,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体的普遍和平等。诗词中的意象和思想引发了读者对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带领人们超越日常的琐碎和狭隘,追求更广阔和深邃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溪上玩秋水,使人意自清。烈烈回飚馀,鳞鳞夕浪生。有鱼可垂饵,有蒲可芼羹。況值新酒熟,鲑菜辛鹹并。兴来命一樽,樽至壶自倾。便值人间虑,浩然沧海情。
明月从来忌暗投,污渠尤忌映清沟。上书未办诛屠伯,束带何曾问督邮。袒裼直前当暴虎,善刀那见有全牛。区区三仕并三已,喜愠眉间了不留。
妙玄易解,心意难善。穷究如何长便。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十二时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当发愿,便至死来来,与他征战。饶你十分颠傻,却怎禁,坚志专专锻炼。达悟知空,自是内观不见。才方生育天地,药炉中、日月运转。常清静,圣功生,神明出现。
漫与东风作主人,栽培花草伴闲身。不辞伐竹成高架,收拾蔷薇一片春。
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
可怜安乐寺,了了树头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