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川同色及春时,不报人知也自知。
此日不须题岁月,一回来作一篇诗。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正月九日携儿侄游宝庆寺》
朝代:宋代
作者:王洋
译文:
春天的时候,花川河的颜色如同此刻一样美丽,我明白这美景无需向他人报告,自己心知肚明。这一天不必留下岁月的记忆,只需写一首诗,以此纪念我的归来。
诗意:
《正月九日携儿侄游宝庆寺》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九月正月带着儿子和侄子游览宝庆寺的情景。诗人感叹春天的美景,认识到美丽之处不需要向他人展示,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他认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并不需要留下具体的记忆,只需要以一首诗的形式表达对归来的纪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花川河的美丽景色,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美的欣赏。他强调美丽的价值不在于他人的认可,而是自己心知肚明。这种内心的体验使他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整首诗行简短,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诗歌创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中瞬间的深刻感受。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传递了作者的真挚情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烛底裁词按玉箫,翠宫合唱取腔娇。梨花影护春风暖,不用香薰酒自消。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夕响依山谷,馀悲散秋景。缄书报此时,此心方耿耿。
大参同,人难会。点开圆明,照觉迷天睡。举动施为明与昧。乾里丹元,休把真空背。坤中药,方以类。采得将来,付与丁公配。合就一丸先天味。食了登仙,鹤驾游方外。
首夏初临,薰风乍扇。急景如梭,万化千变。惟有拄杖子,黑轮皴,没思算。解道厨库揖僧堂,三门朝佛殿。
少年客洛走缁尘,自倚诗才敌万人。岳耸河奔争气势,霜严月郎借精神。镜中颜床惊非昔,笔底工夫苦不新。辜负桐江好山水,花开叶落十秋春。
酒醒更深独倚楼,天清地静俯河流。梧桐影转三更月,蟋蟀声催万象秋。自古有生皆有死,即今无喜亦无忧。更著四年当八十,我于人世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