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宝庆第三年,万乘初郊大报天。
恰应汉家辛已日,八觚泰峙立甘泉。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号平斋,于潜(今属浙江)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授如皋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崔与之帅淮东,辟置幕府。后随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龙州。理宗朝,召爲秘书郎,以言事忤史弥远,罢。弥远死,以礼部员外郎召,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斋文集》三十二卷。《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传。 洪咨夔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平斋文集》爲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语口号、帖子词等及从《诗渊》等书辑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至日欢喜口号》是宋代洪咨夔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太平宝庆第三年,
万乘初郊大报天。
恰应汉家辛已日,
八觚泰峙立甘泉。
诗意:
这是太平宝庆三年,皇帝初次出巡郊外,庆祝天下太平的盛况。正好是汉朝辛已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八觚(一种古代器皿)摆放在泰山和峙山之间的甘泉宴席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时期的盛世景象和皇帝的巡幸活动。诗中的“太平宝庆”指的是太平盛世,社会安定繁荣的时期。第三年表示皇帝即位第三年,具体时间需要参考历史资料。皇帝出巡郊外是一种向天地祈求太平的仪式,也是展示皇帝威严和统治力的象征。诗中的“万乘”指的是皇帝所乘坐的车马队伍,规模庞大。大报天表示庆贺之声震天。接着,诗人提及了汉朝的辛已日,这是古代农历九月初九的称谓,可能是作者借用来表示诗中的时间点。八觚是一种古代的酒器,泰山和峙山是两座山峰的名字,而甘泉则是宴会的地点。这里是指皇帝举办盛大的宴会,以示国家繁荣和吉祥如意。
整首诗通过描绘盛世景象和皇帝的巡幸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祝福和对皇帝的赞颂。诗中运用了富有气势的词语,展示了帝王的威严和国家的繁荣,以及诗人对这种盛况的欢喜之情。同时,通过对历史时刻的提及,使诗词更具时代感和历史意义。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鸟晓鸣茱萸枝。吴姬采莲自唱曲,君王昨夜舟中宿。
主家台沼胜平阳,帝幸欢娱乐未央。掩映雕窗交极浦,参差绣户绕回塘。泉声百处传歌曲,树影千重对舞行。圣酒一沾何以报,唯欣颂德奉时康。
小烦溪友语阳侯,好遣漂沙盖石头。能费奔流多少力,前头幸有一沙洲。
谁识天闲老骥,不争日暮长途。送尽青云九子,归去扁舟五湖。寄语竹林社友,同书桂籍天伦。王郎独为鬼录,世间无此玉人。五字古原春草,千金汉殿长门。经纬尚余三策,典刑留与诸孙。
烛暗夜已深,秋虫竞相语。惊风洒蕉叶,冷露散如雨。奈此留滞客,愁绪不可数。白发日以繁,青山渺何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