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观书不几行,梅梢横影月昏黄。
汉家红影无人见,未必曾添一线长。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至日》是宋代方岳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日落时分静静读书的情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至日观书不几行,
梅梢横影月昏黄。
汉家红影无人见,
未必曾添一线长。
中文译文:
夕阳西下,我读书的时间不多,
梅花枝梢间的倒影,月色渐暗。
汉宫中的红影无人看见,
也许从未延伸出一丝长久。
诗意:
这首诗以日落时分的静谧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作者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来阅读,但他依然专注于书本之中。梅花倒影和黯淡的月色增添了一种寂静的氛围。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汉宫中无人欣赏红影的描述,暗示了时光流逝的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回顾。
赏析:
《至日》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读书和时间的珍视。诗中的梅花倒影和月色渐暗的描绘造就了一种宁静、萧瑟的氛围,与作者专注读书的心境相呼应。诗的后半部分以汉宫红影无人欣赏的形象,暗示了历史的流转和时光的无情。整首诗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思考,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对于历史的怀念和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远的意境,使人不禁对时间与人生的脆弱与宝贵产生共鸣,引发读者对于岁月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带烟和雪,繁枝澹伫,谁将粉融酥滴。疏枝冷蕊厌群芳,年年常占春色。江路溪桥谩倒,袅袅风中无力。暗香浮动冰姿,明月里,想无花比高格。争奈光阴瞬息。动幽怨、潜生羌笛。新花斗巧,有天然闲态,倚阑堪惜。零乱残英片片,飞上舞筵歌席。断肠忍泪念前期,经岁还有芳容隔。
寂寞石琴台,香云拨不开。多知骑鹤去,自欲买舟来。葑岸春回草,山亭雨谢梅。怀人成怅惘,日暮惜空回。
滴地酒成冻,喧天鸦诉寒。窗风经怒响,帘日漏温痕。偶尔寻梅去,其如驻屐难。沙鸥脚不袜,故故踏水翻。
君去清源第一州,鱠鱼沽酒有人留。泉山紫帽登临处,还有高人寄我不。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巧结分枝粘翠艾。翦翦香痕,细把泥金界。小簇葵榴芳锦隘。红妆人见应须爱。午镜将拈开凤盖。倚醉凝娇,欲戴还慵戴。约臂犹余朱索在。梢头添挂朱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