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山下汲荒泉,道遇腥风走不前。
向晚归来号且哭,胡儿只为解腰缠。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爲名,改字履善,中举后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开庆元年(一二五九)爲宁海军节度判官。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书正字,累迁着作佐郎兼刑部郎官。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五年,迁江西提刑。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五年,知宁国府。六年,召除军器监兼学士院权直,以忤贾似道,罢。九年,起爲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赣州。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应诏勤王,除枢密副都承旨,浙西江东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抚大使。二年,除右丞相、枢密使,诣元军议和,被拘。押至镇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同年五月,端宗继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带。景炎二年,败于空坑,出南岭。三年,授少保、信国公,移屯海丰,军溃被执北行,在道绝食八日不死。拘燕三年,终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着作遭难后散佚,元元贞、大德间其乡人辑编爲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编次爲诗文十七卷,另有《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传世。事见本集卷一七《文山纪年录》,《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文天祥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张元喻刻《文山先生全集》爲底本,校以明景泰六年韩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简称韩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山集》(简称四库本)。《集杜诗》各本诗句诗题都有舛误夺漏,酌据《杜少陵集》(简称杜集)订补。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至扬州》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青衣山下汲取荒泉水,
道路上遇到刺鼻的腥风无法前行。
傍晚归来时号啕大哭,
胡人只为解开腰间的束缚。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在扬州旅行的情景。诗人在青衣山下汲取荒泉的水时,突然遭遇到一股刺鼻的腥风,使他无法继续前行。当他傍晚回到家中时,他悲痛地哭泣,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束缚和困境。最后两句表达了胡人(指外族人)只是为了解开腰间的束缚,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困境的思考和关切。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困境的忧虑和思考。青衣山下的荒泉象征着自然的纯洁和宁静,而突然出现的腥风则象征着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诗人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回家哭泣,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最后两句则通过胡人解腰缠的形象,暗示了解决国家困境的关键在于解除束缚和改变现状。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呼吁。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