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隅把袖立春风,井络民情许上通。
暖到夜郎安静里,寒消白帝抚摩中。
摘山岂必溪芽尽,市骏何须冀种空。
月渚扁舟书好读,琅琅声与大江东。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贽袁茶使》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阳枋。这首诗描绘了春风送暖、冬寒消融的景象,以及人民向往和平与繁荣的愿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天隅把袖立春风,
井络民情许上通。
暖到夜郎安静里,
寒消白帝抚摩中。
摘山岂必溪芽尽,
市骏何须冀种空。
月渚扁舟书好读,
琅琅声与大江东。
诗中以春风为引子,表达了作者站在天边,把袖子迎着春风的场景。这里的春风象征着温暖、希望和活力。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城市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示井络民情,希望上通。这里的井络可以理解为人民的生活纽带,上通则意味着人民生活交流和繁荣。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春天的温暖已经传到夜郎,让那里安静起来;寒冬也已经逐渐融化,白帝山的寒意被抚平。这里的夜郎和白帝山是两个具体的地名,用来象征遥远的地方,意味着诗人希望温暖和繁荣可以遍及整个国家。
在下一段中,诗人提到摘山和市骏,表达了对丰收和繁荣的向往。摘山可能指的是采摘山上的果实,寓意着大自然的丰饶。市骏则代表市场上的良马,象征繁荣和物质财富。诗人提出了一个反问,表达了对于繁荣的向往不一定需要一切都达到极致,而是希望人民的生活能够充满希望和活力。
最后一段,诗人以月渚和大江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扁舟上的场景,舟上有人正在静静地读书。这里的月渚和大江东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观,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美好。琅琅声与大江东则是诗人对于读书声音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美好愿景。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风送暖、冬寒消融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民生活繁荣和国家和平稳定的向往。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象征手法,以及对于生活和文化的美好愿景的描绘,给人以温馨、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玉殿闻春到,罗衣照地红。君恩深汉帝,不惜舞东风。
遗才今已老,生计晚方宜。卧病经旬月,孤坟寄一隅。逢原惟有女,伯道竟无儿。执绋嗟何及,衰祠与沪俱。
待价欲要君,山前独灌园。虽然不识面,要且已消魂。鹿睡红霞影,泉淋白石门。伊余心更苦,何日共深论。
步凉颸绿野,□锺鼓、□园林。有骑竹更生,扶藜未老,歌舞堂阴。金鞭半横玉带,烨神人、风度五云深。大耐自应鹤骨,活人总是天心。寿蒲香晚尚堪斟。梧竹对潇森。早问道燕城,衣裁绣衮,台筑黄金。天瓢正消几滴,化中原、焦土作甘霖。却伴赤松未晚,碧桃花下横琴。
采采者菊,芬其荣斯。紫英黄萼,照灼丹墀。恺悌君子,佩服攸宜。王国是维,大君是毗。贻尔子孙,百禄萃之。采采者菊,于邑之城。旧根新茎,布叶垂英。彼美淑人,应家之祯。有弦既鸣,我政则平。宜尔栋崇,必复其庆。采采者菊,于邦之府。阴槐翳柳,迩楹近宇。彼劳者子,喧卑是
荡荡青天隔九门,携孥飘泊此江村。渔蓑且当青绫被,赐酒何如老瓦贫。万轴书签须细阅,九还火候要重温。少陵有句须参透,政藉幽居拙养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