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时开卷,逢人强整襟。
再贫看晚节,多病得初心。
地僻茭莲好,山低竹树深。
寄声同燕社,明月以秋砧。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止斋即事二首》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诗词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主要描绘了作者在止斋时的心境和感慨。陈傅良以教子、待人、贫困、疾病等生活琐事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我境遇的感叹。
诗意:
这首诗词展示了陈傅良在清静的斋室中的思考与感悟。他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遇到人要举止端庄;尽管他生活贫困,但依然保持着傲骨和高尚的品德;虽然身体多病,但仍然保持着初心和追求。他所处的地方偏僻,但却有宜人的茭莲,山低竹树葱茏。他将自己的心声寄托给同样热爱文学的燕社成员,并以明月和秋砧作为寄托。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陈傅良内心的世界和他对人生的思考。首先,他谆谆教导子女要勤奋学习,遇到人要懂得修养,展现了一个身为父亲的责任感和期望。其次,他在贫困和疾病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人生的坚守和追求。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令人钦佩。然后,他以地僻的环境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最后,他将自己的心声寄托给燕社成员,以明月和秋砧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文学和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陈傅良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他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琐事和内心感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感慨,又具有普遍的人生主题,让读者在思考自己的生活境遇时能够有所启发。
天孙红锦浅深裁,为惜芳苞未肯开。争奈东风披拂甚,枝头次第吐香腮。
神护天关色正庄,挽回帝眷一丝香。人间雨信先鸣鹳,仙界雷翁叱卧羊。剡剡青身迷迥野,浮浮白水溜方塘。丰年信出为霖手,恳悃忧民意叵忘。
思齐太任,嫔于周京。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不可科测,矧可强名。镂玉绳金,昭哉号荣。
炎光炽。枕簟凉如水。芰荷覆沼双鸳戏。香飘水阁藕花开。帘上金钩燕子回。霄露清尘临上苑,朝云暮雨过阳台。过阳台。别神女。思君心如
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古人已矣古乐在,彷佛雅颂之遗风。妙手不易得,善听良独难。犹如优昙华,时一出世间。两忘琴意与己意,乃似不著十指弹。禅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丝声谁道不如竹,我已忘言得真性。罢琴窗外月沈江,万籁俱空七弦定。
层台高几许,此即会稽图。一目空秦望,千峰压镜湖。云烟分境界,城郭限廉隅。他日传佳话,兰亭与此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