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本是苦寒地,况复严冬入虏乡。
一带土河犹未冻,数朝晴日但凝霜。
上心固已推恩信,天意从兹变燠暘。
最是使人知幸处,轻裘不觉在殊方。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中京纪事》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边关严寒的环境以及冬季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盛和安定的愿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边关本是苦寒地,况复严冬入虏乡。
一带土河犹未冻,数朝晴日但凝霜。
上心固已推恩信,天意从兹变燠暘。
最是使人知幸处,轻裘不觉在殊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边关地区的困苦环境为背景,强调了冬季对这片土地的严酷影响。诗中的"边关"指的是边疆地区,本就寒冷艰苦,而严冬的来临更加使得边疆的虏夷之地充满了寒冷与荒凉。
诗的第二句"一带土河犹未冻,数朝晴日但凝霜"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气候特点。虽然已经是严冬,但土地上的河流还没有完全冻结,而只是在晴朗的日子里结霜。这表明边关地区的气候极寒,且凝结的霜代表着寒冷的临近。
接下来的两句"上心固已推恩信,天意从兹变燠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盛和安定的期望。"上心"表示朝廷的关切,"推恩信"则暗示着朝廷对边疆地区的关怀和恩赐。"天意从兹变燠暘"意味着上天的意志也在这里发生了变化,预示着困苦的边关将迎来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暗示国家将会安定繁荣。
最后两句"最是使人知幸处,轻裘不觉在殊方"传达了作者的感慨和领悟。这里的"最是"表示这是最令人感到幸福的处境。"使人知幸处"表明只有在逆境中,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的珍贵。"轻裘不觉在殊方"则表明在幸福的环境中,人们不会感到物质的匮乏,因为幸福感来源于内心的满足,而非外部的条件。
总体来说,《中京纪事》通过描绘边关严寒和冬季的苦寒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以及表达作者对国家安定和繁荣的期望,表达了一种对困境中的幸福和喜悦的领悟。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寒冷而又富有希望的边关世界。
侠客持苏合,佳游满帝乡。避丸深可诮,求炙遂难忘。金迸疑星落,珠沉似月光。谁知少孺子,将此见吴王。
求退那知却冒迁,天心人意古难全。今朝行役还堪笑,下水船为上水船。
我愿延陵道,几如渭水阳。适传杯泛影,何意隙沉光。拟补兰陔雅,翻吟薤露章。支离妨执绋,雨泣望楸行。
因嫌踪迹混尘嚣,腰斧高歌去采樵。欲效买臣无贵骨,何如王质有仙标。丁丁伐木空山外,轧轧肩薪小迳遥。一任雪天霜月夜,且将带叶地炉烧。
广寒宫殿诚夸诞,消暑楼台久寂寥。未似虚亭面空阔,时时清籁濯烦歊。
曲曲都城缭翠微,鳞鳞湖浪动斜晖。天寒日暮游人少,两岸轻舟星散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