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中茅峰石上徐锴篆字题名》

百年风雨草苔昏,尚有当年墨法存。
只恐终随峄碑尽,西风吹烧满秋原。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中茅峰石上徐锴篆字题名》

中文译文:
百年的风雨使得草木苍茫,苔藓遮掩了景色。
然而,当年的墨迹法度仍然存留。
只是我担心,终究会随着碑文的终结而消逝,
西风吹过,焚烧了整个秋原。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王安石所作,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中茅峰石上的墨迹题字。诗人通过对风雨侵蚀下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珍视和担忧。他担心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如同被风吹烧的秋原一般。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点出了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思考。诗中的"百年风雨草苔昏"描绘了岁月流转中的变迁和衰败,同时也体现了时间的冲刷和风化所带来的景观变化。"尚有当年墨法存"这句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和希望,即使时光已逝,当年的墨迹法度仍然存在,保留着历史的痕迹。然而,诗人却感到担忧,他担心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如同"终随峄碑尽"。最后一句"西风吹烧满秋原"形象地描述了历史文化的逝去,西风带来的炙热吹拂,将秋原燃烧殆尽,暗喻了历史遗迹的消逝。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它呈现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的关切和忧虑,展示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责任感和珍视之情。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文字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时间流逝和历史的无常,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保护的意识。

  • 《放榜日》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万里便随金 ,三台仍借玉连钱。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 《戏答王通一》

    底事重来淮上村,九关难上阻司阍。短衣他日欲射虎,堂印何时看倒盆。花著襟裾无定力,雪侵须鬓有愁根。天河且挽洗疮疥,若问甲兵君莫论。

  • 《春昼》

    午昼花阴静,春风数蝶飞。坐来生远思,深院燕初归。

  • 《南池》

    泛泛池中凫,上下与水俱。不与水争力,所以全其躯,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胡能若云月,浪自惊群愚。

  • 《杂诗》

    经界废已久,王者无尺土。强力喜饕吞,含血不肯吐。孱弱困道傍,性命轻毫缕。为政须务本,析薪何匪斧。

  • 《木兰花(欲谢)》

    眼前欲尽情何限。风外南枝无一半。东君何事莫教开,及至如今都不管。高楼三弄休吹趱。一片惊人肠欲断。杏花开后莫嫌衰,如豆青时君细看。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