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草苔昏,尚有当年墨法存。
只恐终随峄碑尽,西风吹烧满秋原。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中茅峰石上徐锴篆字题名》
中文译文:
百年的风雨使得草木苍茫,苔藓遮掩了景色。
然而,当年的墨迹法度仍然存留。
只是我担心,终究会随着碑文的终结而消逝,
西风吹过,焚烧了整个秋原。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王安石所作,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中茅峰石上的墨迹题字。诗人通过对风雨侵蚀下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无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珍视和担忧。他担心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如同被风吹烧的秋原一般。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点出了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思考。诗中的"百年风雨草苔昏"描绘了岁月流转中的变迁和衰败,同时也体现了时间的冲刷和风化所带来的景观变化。"尚有当年墨法存"这句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和希望,即使时光已逝,当年的墨迹法度仍然存在,保留着历史的痕迹。然而,诗人却感到担忧,他担心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如同"终随峄碑尽"。最后一句"西风吹烧满秋原"形象地描述了历史文化的逝去,西风带来的炙热吹拂,将秋原燃烧殆尽,暗喻了历史遗迹的消逝。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它呈现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的关切和忧虑,展示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责任感和珍视之情。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文字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时间流逝和历史的无常,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保护的意识。
处玄拜上,道录高功,日照别后难逢。渴仰之怀,甚时得睹仙容。即辰仲冬辛酉,急焚香、跪领开封。清河德,又行缘阐醮,敬信无穷。光遍十方真了,去大罗朝圣,升入高穹。体挂云裳万里,要到乘风。这番出离生灭,任往来、跨虎骑龙。天地外,想古今,几个真同。
平生三毛尔,鬓发眉与须。标何忽霜雪,星星欲无余。手中木上座,枯槁正类渠。而吾方两忘,隐几者谁欤。是身那有坚,寝饭姑如如。旧时祖师令,似守商君书。老夫亦耄矣,戒律今全除。惟兹笑及嗔,二法元不殊。独当招故人,浊酒满眼沽。非徒洗耳恭听离君,且复浇索居。白鱼良已佳
思人谁复念婆娑,窟室崖阴未易磨。四十团间看溜雨,三千年后数恒河,不堪与世供狙械,尚许遗民占鸟窠。从此便名夫子树,匡人斤斧奈予何。
以此叶阴凉,代彼青琅玕。但恐本质脆,不堪期岁寒。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谿桥。
定知花发是归期,不奈归心日日归。风雪岂知行客恨,向人更作落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