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识披图际,还同枉驾时。
未应成否论,汉德有兴衰。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重庆阃治十咏·华明堂》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欲了解国家的兴衰,请认识历史的图书,
回顾过去,我们才能了解现在的困境。
对于国家的兴衰,还不能妄加评判,
汉朝的德行和兴盛已成过去。
诗意:
《重庆阃治十咏·华明堂》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反思。诗人通过提到历史的图书,呼吁人们去了解过去的兴盛和困境,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情况。诗人同时表示,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需要深入思考和客观评判,不能轻率下结论。最后,诗人提到了汉朝的德行和兴盛已经过去,暗示了时光荏苒,国家兴衰无常的真实性。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通过提到历史图书和回顾过去,诗人强调了了解历史对于理解当下的重要性。诗人在表达对国家兴衰的态度时,强调了客观评判的必要性,暗示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兴盛和衰败都是历史的必然。最后,诗人以汉朝的例子作为引子,提醒人们时光的流转和国家命运的无常。整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通过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引发读者对历史和国家命运的思索。
孤芳常恐百花知,桃李纷纷亦强追。照雪精神应自喜,逼人风味不吾亏。幽香隐约留衣袂,疏影玲珑鉴砚池。欲识东君好消息,夜来青鸟宿南枝。
回首欲婆娑。淡扫修蛾。盈盈不语奈情何。应恨梅兄矾弟远,云隔山阿。弱水夜寒多。带月曾过。羽衣飞过染余波。白鹤难招归未得,天阔星河。
去年江北多飞蝗,今年江南多猛虎。白日咆哮咋行人,人家不敢开门户。长林空谷风飕飕,四郊食尽耕田牛。残膏剩骨委丘壑,髑髅啸雨无人收。老乌衔肠上古树,仰天乌乌为谁诉?逋逃茫茫不见归,归来又苦无家住。老翁老妇相对哭,布被多年不成幅。天明起火无粒粟,那更打门苛政酷。
天公自著思。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非风非月自腾香,我亦何心适与当。此味绝佳谁得解,顾须攀折走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