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邀月且留残,覆雨翻云意未阑。
自是阴晴难淮拟,莫将怀抱逐悲允。
灯前白发惊秋半,镜里清光有岁寒。
玉斧只应修未就,素娥宁许等间看。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中秋不见月寄耘老弟》是宋代虞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举起酒杯请月亮留下些光芒,
雨云蔽掩的意境还未消散。
天气变幻莫测,难以预测,
不要因为忧伤而放弃怀抱。
灯火前白发惊觉秋天已过半,
镜中清亮映照岁月冷寒。
玉斧只应该修饰未完成之物,
白素娥岂能等待片刻欣赏。
诗意:
《中秋不见月寄耘老弟》描绘了一个无法欣赏到月亮的中秋夜景。诗人举起酒杯,邀请月亮停留一会儿,但天空被浓密的云雨所覆盖,月光无法显露出来。诗人感叹天气的变幻莫测,无法预料,因此劝人不要因忧伤而放弃怀抱和憧憬。诗中还描写了一个白发苍苍的人在灯前,镜中的光影映照出岁月的冷寒。最后,诗人以玉斧比喻未完成的事物,表示应该继续努力去完善,而不是停滞不前。素娥代指美丽的女子,诗人认为美丽的事物不应该等待,而应该主动欣赏。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夜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无法见到月亮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和世事的感慨。诗人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对时光流转和岁月变迁的深沉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含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诗中的意象生动鲜明,如灯前白发、镜中清光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最后两句以玉斧和素娥的形象,呼应了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这首诗词在情感上给人以深思和共鸣,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岁月冷寒的感慨,同时也呈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珍惜的态度。整首诗的意境凄美而含蓄,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风采。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葛衫麦饭有即休,湖桥小市酒如油。夜夜扶归常烂醉,不怕行逢灞陵尉。
断烟落日护林丘,三数人家屋打头。见说春来寒更甚,补窗塞户胜防秋。
襟分楚泽三千里,曲奏湘妃五十弦。
莽莽出北门,迢迢伍牙山。伍牙何崔嵬,群岭惮孤峦。望之蔚然秀,岂无草与菅。中有百尺松,可憩不可攀。六月久不雨,祝融奋其官。行人渴欲死,班荆此盘旋。往来得所託,感慨为长叹。况尔山上苗,久荫无弃捐。
兵卫森画戟,*盖映朱幡。平分一郡风月,家世旧衣冠。数日春风着物,一夜秋霜满野,六月宛陵寒。只有双溪水,照见寸心丹。公好似,片云起,敬亭山。悠悠漾漾,等闲飞去又飞还。笑问无心出岫,何似从龙天上,为雨遍人寰。输与敬亭老,趺坐静中看。
乞与安仁凉鬓霜。不须红线小机窗。剪刀疏下蜀罗长。纤手捻残针缕细,金钗翻过齿痕香。同心小绾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