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中书令程文简挽辞三首》

都门箫鼓动哀音,丹旐西归诏祖临。
故府簪裾空堕泪,高原松槚已成阴。
藩朝宣力由忠荩,彝鼎书功映古今。
他日甘棠知不剪,五州遗德在人深。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中书令程文简挽辞三首》是苏颂所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程文简担任中书令官职时,离别京城,返回故乡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都门箫鼓动哀音,
丹旐西归诏祖临。
故府簪裾空堕泪,
高原松槚已成阴。

这首诗词以悲凉的音乐声为背景,描绘了程文简从都城离别的情景。他受命返回故乡,向祖庙行官礼。回到他的故乡,他感到无比的悲伤,他的官服上空空荡荡地滴下了泪水。高山上的松树已经笼罩在阴影之中,预示着他的离别和孤独。

藩朝宣力由忠荩,
彝鼎书功映古今。
他日甘棠知不剪,
五州遗德在人深。

这一段表达了程文简在官场中的忠诚和才华。他的忠诚和才华被国家赞扬和传颂,就像古代的彝鼎一样,映照着过去和现在的功绩。诗人表达了对程文简的美好祝愿,希望他的名声像甘棠树一样永远不会凋谢,他的美德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象,表达了程文简离别京城、回到故乡的悲凉情感,同时赞美了他的忠诚和才华。它展示了作者对忠诚和美德的赞赏,以及对离别和孤独的思考。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苏颂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人性情感的洞察力。

  • 《赤壁图》

    共餐鲈一箸,各饮酒三升。空去主人睡,明朝醉未兴。

  • 《八月梓州奏广化寺池莲五茎各开二花》

    梓潼名郡蜀川东,忽秀佳莲绀宇中。褭褭修茎孤引绿,盈盈双蕊怪分红。绛跗相倚凝新露,紫菂交垂向晚风。爰考瑞图观美应,柳州嘉产实难同。

  •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 《少年行四首·其三》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 《八月初一夜闻雨》

    过山秋雨响临池,深夜书斋枕独欹。正似蓬船倚江浦,梦回牢落听潮时。

  • 《蔓草长》

    蔓草长,摇风缘砌凌高堂。萋萋密叶护葱蒨,溥溥湛露滋瀼瀼。下有径寸兰,委靡涂秋霜。依凭既失所,不及菰与蒋。托身肯媚附乔木,持芳自洁凝幽香。蔓草长,因缘从尔摩苍苍。一朝乔木夭斤斧,拙根削株贻汝殃。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