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种数茎苇,出门来往频。
近陂收本土,选地问幽人。
静看唯思长,初移未觉匀。
坐中寻竹客,将去更逡巡。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与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与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种苇》是唐代诗人姚合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欲种数茎苇,
出门来往频。
近陂收本土,
选地问幽人。
静看唯思长,
初移未觉匀。
坐中寻竹客,
将去更逡巡。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主人公种植苇草的情景和内心的思绪。他怀着种植苇草的愿望,频繁地出门行走。他靠近池塘采集土壤,询问懂得种植的人选取合适的地方。他静静地看着苇草,只有思绪在长久的时间里慢慢凝聚。虽然苇草已经种植,但他还没有觉察到它们生长得是否均匀。他坐在原地寻找懂得种植竹子的客人,即将离去,但内心却犹豫不决,徘徊不定。
赏析:
《种苇》通过描绘主人公种植苇草的过程,展现了一种内心的焦灼和矛盾情感。诗中运用了简练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使得整首诗词流畅自然。诗人以“种苇”为主题,将种植的过程与主人公内心的纠结相结合,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犹豫不决的心态。
诗人以“欲种数茎苇”作为开篇,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愿望。接着,描绘了他频繁出门来往的情景,显示了他对于种植苇草的热忱和不懈的努力。然后,诗人通过“近陂收本土”和“选地问幽人”两句,展示了主人公积极地采集土壤和向懂得种植的人请教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种植过程的细致思考和追求。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运用了“静看唯思长”和“初移未觉匀”两句,通过对苇草的观察和反思,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他静静地观察苇草的生长情况,但却无法确定它们是否生长得均匀,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他内心的犹豫和迟疑。
最后两句“坐中寻竹客,将去更逡巡”,表达了主人公在离去前仍在寻找懂得种植竹子的客人,这里的竹子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比苇草更高级的象征。主人公即将离去,但他内心却犹豫不决,徘徊不定,这种心态在诗中留下了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整首诗词通过对种植苇草的描绘,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在面对选择和未知时的纠结和不安。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含蓄的意境折射出了唐代士人在追求理想和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状态。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焦灼和犹豫,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抉择和变化的思考。
宝锁轰霄启玉晨,风恬雪霁净先尘。东皇太一紫坛晓,世界大千青陆春。藜杖流光环佩集,鏠旗斂影豆笾陈。乐歌须仗甘泉笔,斧藻天家泰道新。
二年音信阻湘潭,花下相思酒半酣。记得竹斋风雨夜,对床孤枕话江南。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诗材无限思无穷,斂在唐人四句中。参透此关犹细事,作诗知道始为工。
田园移主只丘坟,他邑浮家每断魂。又向隣州为客久,北风终夜梦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