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龟先过水,更有一龟寻。
鸟出石潭底,笋穿沙树心。
平桥连断岸,古佛坐乔林。
竹里何人住,时闻啸咏音。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重游龟石寺》是舒岳祥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以龟石寺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系列景物和场景,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美丽,同时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述了两只龟相继穿过水面,表达了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意味。其中的“水”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动,而“龟”则象征着长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一形象的描绘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持久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岁月的静好。
诗中还描写了一只鸟从石潭底飞出,一根笋从沙树心中生长,这些景物的描绘传递了生机勃勃的意象。鸟的飞翔象征着自由和活力,而笋的生长则象征着希望和新生。这些元素与寺庙的静谧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生命的活力与无穷的可能性。
诗中还提到了一座平桥连接着断岸,古佛坐在乔木之间。这一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融合。平桥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断岸则象征着分离与隔阂。古佛坐在乔木之间,既表达了佛教文化的存在,也寓意了人文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最后,诗人提到竹林中时常传来啸咏之音,这是对居住在竹林中的人们的描写。这一描绘增添了一丝神秘和诗意,让读者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宁静和清幽。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龟石寺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寺庙的宁静美丽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中融入了对时间流转、生命力与希望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赞美之情。通过描绘寺庙中的景物和场景,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中的美好和深远的哲理。
邂逅相逢两秃翁,亥年巳月巳时同。偶先一日敢争长,各及七旬俱固穷。尘世谁能吟鬓白,少年莫笑醉颜红。累朝南北兴亡事,合徵公为太史公。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故国伤心堕劫灰,流离北土却怜才。白头开府成何事,博得江南一赋哀。
扬旌北向顾南州,牧马东行向北愁。乱世奸雄还自叹,景升直与本初谋。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