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晚到碛江天,间把乾坤仔细论。
流水不知何处去,渔樵一饱两忘言。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舟过碛江同存子侄论易》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阳枋。这首诗词以舟行碛江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与子侄一同游览碛江时的情景和心境。
诗词的中文译文:当舟只在傍晚驶过碛江的天空,我与我的子侄们一同坐船,仔细地探讨乾坤之道。流水滔滔,却不知流向何方;我们忘记了繁琐的言辞,只专注于渔樵的生活,让我们感到饱足。
这首诗词充满了浓郁的山水意境。碛江是江苏省淮安市境内的一条河流,夕阳下的碛江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诗人借舟行碛江之景,表达了他与子侄们一同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的诗意主要围绕着乾坤之道展开。乾坤是易经中的概念,代表着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变化。作者与子侄们在舟行碛江的过程中,深入探讨乾坤之道,体悟宇宙的奥妙和万物的变化规律。通过这种探讨,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
诗词的赏析中还出现了渔樵的意象。渔樵代表了质朴的生活和返璞归真的心境。诗人在舟行碛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渔樵的生活方式,他们放下了繁琐的言辞,专注于享受自然和与亲人共度时光。这种忘却尘世的境界使诗人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写舟行碛江的景色和探讨乾坤之道,表达了作者与子侄们一同游览时的愉悦心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诗人通过渔樵的意象,强调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和忘却尘世的境界,传递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情感。
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醉里自书醒自笑,如今二绝更逢君。
心事凄凉寄雁声,石田苔满未妨耕。西风戍角催年换,残夜江楼见日生。煮茗敲冰贫有味,看花隔雾老无情。湖山犹忆笙歌底,笑领春香绿满觥。
鱼村橘市楚江边,人外秋原雨外川。遣骑竹边邀短艇,天涯暮色已苍然。
昔年曾读退之诗,墙角短檠吁可悲。我有短檠元不弃,自悲双眼早昏眵。
百司警列。皇在在陛。既饫且醑。卒食成礼。其容穆穆。其仪济济。凡百庶僚。莫不恺悌。奄有万国。抑由天启。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