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
气候从兹变,病躯那得安。
频闻风淅淅,不风日团团。
附火贪新燎,添衣怯带宽。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骤寒二首》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骤寒二首
一轮明月高悬天,疑尚暑气未消散。
忽然秋雨纷纷至,顿时严寒入人间。
气候突然发生变化,病弱的身躯何处安然。
时常听见风声淅淅,不见阳光照耀团圆。
添火取暖追求新的燃烧,穿衣增添怯生生的温暖。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现象来表达人情,并通过气候的变化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诗中的明月和尚未散尽的暑气,给人一种炎热的感觉;而突然降临的秋雨,则带来了寒意。气候的突变与作者体质的脆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奈。诗中的风声和缺席的阳光,进一步突出了寒冷的气氛,也暗示了生活的困顿和无望。
作者在诗中不断追求新的火源和温暖的衣物,表达了人们为了生存和舒适而不断努力的本能。这种怯生生的温暖,既体现了对冷的恐惧,也映射出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对希望的追求。
总的来说,《骤寒二首》通过描绘气候的变化,展示了人们在寒冷中的无奈和追求温暖的渴望。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对比手法,传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抱负,给人以深思。
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何时脱尘役,杖履愿相依。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夜发游山兴,扶筇涉翠微。虫声摇绝壁,花影护禅扉。远岸渔灯聚,危窠宿鸟稀。更残万籁寂,踏月一僧归。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绿影覆幽池,芳菲四月时。管弦朝夕兴,组绣百千枝。盛引墙看遍,高烦架屡移。露轻濡彩笔,蜂误拂吟髭。日照玲珑幔,风摇翡翠帷。早红飘藓地,狂蔓挂蛛丝。嫩刺牵衣细,新条窣草垂。晚香难暂舍,娇自态相窥。深浅分前后,荣华互盛衰。尊前留客久,月下欲归迟。何处繁临砌,谁家
猎涓之阳,理冥嘉应。非龙非彪,聿求元圣。平易近民,五月报政。礼典之崇,于斯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