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竹庵珪和尚赞》

赞叹竹庵也是妙喜,骂詈竹庵也是妙喜,赞之骂之各有所以。
赞之者为渠内衲僧正眼,骂之者为渠浸在醋瓮。
或曰如竹庵之为宗师也,不可赞不可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赞之骂之徒增话{左木右覇}。
妙喜闻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齿三下,从教渠鑽龟打瓦。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竹庵珪和尚赞》是宋代释宗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通过对竹庵和尚的赞叹和谴责,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竹庵珪和尚赞》

竹庵自然妙喜多,
褒贬不同皆喜颂。
称庵者心地清净,
谤庵者嫉妒心盆。
或有人言庵师巧,
赞则无用,骂则多言。
庵师之价自有定,
赞与骂言纯属虚。
妙喜闻之笑不言,
却拊掌叩齿三番,
教他们去找争端。

诗意和赏析:
《竹庵珪和尚赞》揭示了作者对世俗评价和批判的态度。竹庵是和尚修行的地方,它被赞叹和谴责,但无论是赞叹还是谴责,都带有一种喜悦的情感。作者认为称赞竹庵的人内心清净,而谴责竹庵的人嫉妒心态浓厚。有人说竹庵的主持巧妙,但不管是赞扬还是责骂,都是空洞的言辞。竹庵的价值是独立存在的,赞扬和谴责都没有实质影响。作者妙喜听闻这些评价,只是微笑不作回应,却用拊掌叩齿的动作教导那些纷争之人离开。

这首诗词通过对竹庵的赞叹和骂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评价事物的主观性和轻浮性的看法。竹庵作为诗中的象征,代表了一种超越世俗评价的境界。作者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赞美或批评都是主观的,与事物本身的真实价值无关。他笑而不答,用手拍掌、叩齿来表达他对这种评价的不屑和嘲讽,同时也表达了他的修行心境,希望那些纷争之人能够放下争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通过对竹庵的赞叹和谴责的对比,作者呼吁人们超越主观评价,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首诗词以妙喜和竹庵的形象,引发读者对社会评价和个人修行的思考,展示了宋代佛教思想的独特魅力。

  • 《诗告至李汉州》

    驿奴莫问客为谁,但报房湖水石知。象鼻卷筩和月吸,凤膺横玉倚风吹。江淮消息愁端厌,关洛功名老色欺。陶写此情须会得,行厨催唤莫教迟。

  • 《万年春 咏李公慵轩》

    物外慵轩,闲居放坦无为作。无为作。自然期约。心肾相交错。二气成形,结就灵丹药。灵丹药。银霞覆却。展起腾云脚。

  • 《己已秋七月不雨人心焦然乃戊午斋宿致城隍清》

    几度看云眼欲穿,不应气数总关天。去年兵又今年旱,守也於民自豪缘。

  • 《善庆堂诗》

    铁江泥泥,其流长深。奕奕新堂,有书有琴。有桥在高,有梓于阴。君子庆只,少伊氏之覃。宜尔家屋,和乐且湛。铁江汤汤,其流深长。奕奕新堂,凤鸣于阳。左书右琴,其椅其桐。君子居止,嘉宾式燕以庆。子孙乐只,寿考不忘。

  • 《同赵鼎臣游黄甫真人清虚庵》

    昨闻曹两府,河上遇游仙。驻跸钱塘后,结庵庐阜边。焚香观御帖,洗盏酌神泉。雁足传书日,伤心已百年。

  • 《题护国大师塔》

    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