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杨顒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诸葛武侯》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恸哭杨顒为一言,
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
不是虚心岂得贤。
中文译文:
为了一句话,我伤心地哭泣,
今天,我的声名又将由谁传颂。
区区庸碌的人,蜀国、吴国、魏国的支持者,
并不是因为我虚心才得到聪明才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题目为《诸葛武侯》。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感慨和自省,对自己的才智与成就进行了反思。
诗的开篇,诗人因为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一句话而感到伤心,以此来启发自己思考。接着,诗人问自己,今天自己的风采和才能还能被谁传颂,是否还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第四句表达了一种自嘲与自省的情绪。诗人用“区区庸碌的人”来形容自己,指出自己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什么辉煌的成就,只是庸碌无能而已。同时,他提到了蜀国、吴国和魏国,这三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但诗人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虚心才得到这些国家的支持和认可,暗示自己的成就并非源自真正的才智和能力。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自省和自嘲的情绪,诗人通过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才智和成就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王安石时代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呈现了一种清新朴素的风格,并强调了对于个人才华和成就的审视。
金石凝虚筍,旌旗落暗尘。唐尧遂不见,空有进羹人。
杖藜乘兴出,佳处每关情。白石溪流浅,黄花篱落清。林烟经雨薄,野日傍山明。赖有杯中物,愁怀得暂平。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时淮西寇未平。]
征鞍穷郢路,归棹入湘流。望鸟唯贪疾,闻猿亦罢愁。两边枫作岸,数处橘为洲。却记从来意,翻疑梦里游。
生碧香罗粉兰香。冷绡缄泪倩谁将。故人何在,烟水隔潇湘。花落燕□春欲老,絮吹思浪日偏长。一些儿事,何处不思量。
天遣残年脱馽鞿,功名不恨与心违。绿陂细雨移秧罢,朱舫斜阳擘纸归。花市丹青卖团扇,象床刀尺制单衣。白头曳杖人争看,共叹浮生七十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