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齐境助奸臣,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子贡》
一来齐境助奸臣,
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
区区翻覆亦何人。
中文译文:
来到齐国境内助长奸臣,
离去时误导骄横的王亦是艰辛。
鲁国的存亡应该有天命,
区区之人能否扭转覆灭的命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题为《子贡》。诗中以古代鲁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抒发了对政治腐败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的“齐境助奸臣”指的是鲁国的一位臣子子贡在齐国境内助长了奸臣的势力,为鲁国带来了祸患。这句揭示了政治腐败和内外勾结的现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险恶。
接着,诗人表达了离开齐国的子贡的苦辛。他为了阻止齐国奸臣的猖獗,不惜离开骄横的王朝,但这个选择也给自己带来了困苦和艰辛。这表现出了诗人对忠诚和责任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为了追求正义和公正,个人可能需要承受不少的痛苦。
而最后两句“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则是对鲁国存亡命运的思考。诗人认为国家的存亡宜有天命,也就是应该有一种超越个人的历史命运。对于区区之人来说,能否扭转国家的覆灭,实现国家的复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描绘子贡的经历和对鲁国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政治腐败的批判和对国家复兴的期望。同时,诗人也在思考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责任,以及个人追求正义和公正可能带来的痛苦。通过这种抒发,诗人呈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王安石深邃的思想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借问梁山道,嶔岑几万重。遥州刀作字,绝壁剑为峰。惜别路穷此,留欢意不从。忧来生白发,时晚爱青松。勿以西南远,夷歌寝盛容。台阶有高位,宁复久临邛。
晓来犬吠张三妇,日暮猿啼吕四妻。
枝枝交影锁长门,嫩色曾沾雨露恩。凤辇不来春欲尽,空留莺语到黄昏。水殿年年占早芳,柔条偏惹御炉香。而今万乘多巡狩,辇路无阴绿草长。玉楼烟薄不胜芳,金屋寒轻翠带长。公子骅骝往何处,绿阴堪系紫游缰。嫩叶初齐不耐寒,风和时拂玉栏干。君王去日曾攀折,泣雨伤春翠黛残。
羽林出戍死忘家,坐作行趋听虎牙。碧月初生弓入抱,青蛇不动剑藏花。风吹细柳旗阴转,日过寒豀陈脚斜。回笑书生头白早,空将笔砚战年华。
西园作戏唤春回,桃李阴阴三万栽。不是无心看开遍,锦江烟柳待归来。
经丘寻岳恰忙时,更有工夫到得诗。政用此时索诗债,素兄青士若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