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徴,泌为相,稍迁着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嚯,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诗词:《子规》
唐代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中文译文:
鸟类中的杜宇死去的冤魂积攒了很久,
年复一年地啼哭,以血动人,令人悲伤。
如果能使这些冤魂都得到化解,
又为什么要在哪棵树或哪座山上安放子规(杜鹃)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情绪,以杜宇作为象征。杜宇是一种涉世未深的小鸟,常以其悲凉的啼声为人所知。诗人用杜宇的啼鸣来表达人们的悲伤和痛苦。
诗中描述了杜宇冤魂积攒的时间已久,年复一年地啼哭,以血动人,让人感到悲伤。作者借助杜宇的形象,抒发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公和冤屈,表达了对悲伤情绪的理解和同情。
诗末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疑问。如果能够化解这些冤魂的怨恨,又为什么要在某棵树或某座山上安放子规(杜鹃)呢?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常用于表达哀思和悲伤。诗人质疑为何将悲伤的象征置于树林和山间,似乎在质疑这种象征是否真正能够解决人们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杜宇和子规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冤屈和痛苦的思考和同情。诗人在表达自己的疑虑,探究痛苦的解决之道。诗中的杜宇和子规成为了一种象征,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命运的深思。
紫云回薄隐新愁,早起钟声也是不。遍地葱花两三亩,至今人道景阳楼。
岁岁今宵乞巧楼,疏星如弈月如钩。莫将寒信侵房屋,肯把閒情问女牛。儿笑无书空曬腹,妇言有酒可浇愁。鹊慵竟失河桥约,尽日喳喳古树头。
九叠峰头一道泉,分明来处与云连。几人竞赏飞流胜,今日方知至味全。鸿渐但尝唐代水,涪翁不到绍熙年。从兹康谷宜居二,试问真岩老咏仙。
西山最高峰,积雪连四季。登楼试寓目,入国有故地。烽候虽久息,武经思豫备。文饶昔筹边,公意今无愧。
浪爪拏舟雪溅空,十年胸际著慈风。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蝉声昨日催秋至,渐觉单衣卷凉吹。闲吟最爱夕阳天,水转澄鲜山转媚。几处桐阴清露垂,萧然物候翻相宜。不知宋玉何为者,畏见西风摇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