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帝东皇竞化工,六花吹满鬓毛松。
谁令霓卫铺张晓,来与牛鞭断送冬。
宝历明朝新纪凤,珠宫昨夜起骊龙。
驱寒乞取酒泉郡,何必荆州万户封。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自和》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自和
北帝东皇竞化工,
六花吹满鬓毛松。
谁令霓卫铺张晓,
来与牛鞭断送冬。
宝历明朝新纪凤,
珠宫昨夜起骊龙。
驱寒乞取酒泉郡,
何必荆州万户封。
译文:
北帝和东皇较劲变化神通,
六花吹满了鬓角的松树。
谁让霓卫张扬在黎明,
来与牛鞭一起打破冬季。
宝历明朝开启了凤凰的新纪元,
珠宫昨夜中的骊龙已经苏醒。
驱逐寒冷,向酒泉郡乞求温暖,
何必要封荆州的万户人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运用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更迭和欲望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北帝和东皇竞相展现神奇的变化能力,以自然现象中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变迁。六花吹满鬓毛松,形象地描绘了岁月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的衰老。
其次,诗中运用了隐喻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欲望的思考。霓卫指代着七色的霓虹,象征着美好的梦想和追求,而牛鞭则象征着坚韧和力量。诗句中的牛鞭断送冬,意味着通过坚持努力可以战胜逆境和困难,迈向春天和希望。
最后,诗人提到了宝历明朝、凤和骊龙,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美好象征。宝历明朝指代着辉煌繁盛的时代,而凤和骊龙则象征着吉祥和权势。通过这些象征,诗人表达了对于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的困境和不足。
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对自然景象和隐喻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于岁月更迭和欲望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展现了李曾伯独特的诗歌才华。
秦楼花发时,秦女笑相随。及到秋风日,飞来欲问谁。似厌栖寒菊,翩翩占晚阳。愁人如见此,应下泪千行。
我有一机,直下示伊。青天霹雳,电卷星驰。德山临济,棒喝徒施。不传之妙,於汝何亏。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冉冉青衫客,悠悠白发人。乱山孤驿暮,长路百花新。终岁行他县,全家望此身。更思君去就,早晚问平津。
圣贤不得见,道散固已久。学者多自贤,鲜肯事师友。颠冥声利中,悔吝皆自取。动言无媿作,未知果然否。寡过云未能,先圣欣善诱。凛凛孟氏言,几希异禽兽。参乎病知免,遂使启足手。宁知起易箦,又在此段后。吾侪况小人,气质素凡陋。以其所以养,孝道亦何有。勉前类水马,立处
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乾坤限南北,胡虏迭兴衰。志士言机会,中原入梦思。江湖好山色,都在夕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