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家何物赠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寻。
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
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
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中文译文:
梓栗杖送人,禅家何物赠分襟,
只有天台杖一寻。
拄去客归青洛远,采来僧入白云深。
游山曾把探龙穴,出世期将指佛心。
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
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齐己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将一根梓和栗木制成的拐杖送给了某人,并探讨了禅宗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哲思。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禅宗精神。诗的第一句“禅家何物赠分襟”,表明禅宗修行者通常没有什么值得奉献的物品,只有一根地道的天台禅杖才能表达他们对别人的祝福和送别之情。第二至第四句描述了禅杖的由来以及由此产生的禅宗探索和修行。诗人用“拄去客归青洛远”,表达了诗人送别客人时的离愁别绪,意味着禅宗修行的远行和别离。接下来的“采来僧入白云深”,则象征着禅宗修行者彻底融入宇宙之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世俗的境地。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诗人曾经亲眼见证过的山水风景和寻找自我解脱的历程。最后两句“此日江边赠君后,却携筇杖向东林”,表达了禅宗修行者送别之后将自己的拐杖带在身边,继续修行的决心和追求。整首诗清新脱俗,意味深长,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内心的追求和对自由与境界的向往。
相逢海上不须归,两鸟天教一处飞。何必盘中为子所,苟堪钓处是吾矶。主人合让泉边屋,吟友来敲月下扉。闻道山阳曾好隐,此回休道孟光非。
荒山野水照斜晖,啄雪寒鸦趁始飞。夜宿驿亭愁不睡,幸来相就盖征衣。
亦知数出妨将息,不可端居守寂寥。病即药窗眠尽日,兴来酒席坐通宵。贤人易狎须勤饮,姹女难禁莫慢烧。张道士输白道士,一杯沆瀣便逍遥。
浮云散尽月孤明,月裹仙人影更清。忆昔相逢不相识,如今同坐复同行。
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半谷传樵响,中林过鹿群。虫锼叶成篆,风蹙水生纹。不蹋溪桥路,僊凡自此分。
背依古塔面层峰,曲曲阑干峻倚空。万屋参差江色外,片帆出没树阴中。五更钟鼓半山月,两岸渔樵一笛风。极目子陵台下路,滔滔惟有水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