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阜知君德,时和见帝功。
况吾生长老,俱在太平中。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自庆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俗阜知君德,时和见帝功。
况吾生长老,俱在太平中。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邵雍对自己的庆幸之情。他开篇说:“俗人都知道你的德行,时世和谐见证了你的功绩。”接着,他提到自己的年纪已经大了,但他和其他人一样都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这也是他庆幸的原因。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短的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庆幸之情。通过对俗人知晓君德和时世和谐的描绘,邵雍展示了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他的敬重和赞誉。在最后两句中,他以自己已经年迈为背景,强调自己与其他人一样都能享受太平盛世的福祉,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激和庆幸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凝练了人们对和平时代的向往和祝福。它展示了邵雍对时代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感慨和满足。整首诗词以庆幸之情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自身命运的满足,同时也传递了对和平与稳定的珍视和向往。
乾鹊飞鸣绕路隅,长须迎望果持书。鸡豚本自无烦饷,七日山行惯食蔬。
魁阀分根异,充然秀气储。少年古心貌,危世旧诗书。鵩怪来何早,熊祥梦竟虚。遥知蕙帐下,昼哭痛何如。
未得科名鬓已衰,年年憔悴在京师。妻装秋卷停灯坐,儿趁朝餐乞米炊。尚对交朋赊酒饮,遍看卿相借驴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
奸{二豕}顽蛮,更加白{左亻右幼}。文武火煨石要香,麻皮头缠人必倒。五处开场弄活机,是龙程式天蛇窜草。千不合,,万不合,凤口山前,乞指路头。被老破庵凌辱不少,至今忘却来时道。
素琴之堂虚且清,素琴之韵沦杳冥。神闲意定默自鸣,宫商不动谁与听。堂中道人骨不俗,貌庞形端颜莹玉。我尝见之醒心目,宁必丝桐弦断续。呜乎靖节已死不复闻,成亏相半疑昭文。阮手钟耳相吐吞,素琴之道讵可论。道人道人听我语,纷纷世俗谁师古,金徽玉轸方步武,虚堂榜名无自
湖光滟滟水平堤,醉倚栏干晚霁时。入镜往来人倒影,窥天指掠燕低飞。雨痕犹向梅妆见,风色偏於柳线知。景物相撩无好句,乞公诗作画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