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见谁家燕,才惊社日临。
洛花移种否,唤起故园心。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自湘赴广道间杂咏·飞燕》
中文译文:
瞥见谁家燕,
才惊社日临。
洛花移种否,
唤起故园心。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自湘赴广道间杂咏·飞燕》。诗人在旅途中偶然瞥见一只燕子,这突如其来的景象使他感到惊奇。他不禁联想到社鸟迎接旭日的情景。然后他思考起洛阳的花朵是否已经移植到广州,这个问题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只飞翔的燕子,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和思考。诗中的燕子象征着自由和迁徙,它的出现让诗人感到惊喜,也唤起了他对社鸟迎接旭日的联想,传递出一种希望和温暖的意象。
在诗人的思考中,他提及了洛阳的花是否已经移植到广州。这种移植的想象可能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乡花朵的留恋之情的表达。这种思念和乡愁使他的心牵动起来,唤起了对故园的无限思念,诗中透露出一种乡愁和离别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惊喜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它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又抒发了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和乡愁之情,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千古陵谷变,故宫安得存。徘徊问耆老,惟有永安门。游人杂楚蜀,车马晚喧喧。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吁嗟蜀先主,兵败此亡魂。只应法正死,使公去遭燔。
突薪初不戒,绠缶始言功。累甓为墙壁,前人智未工。
病里送君游白岳,归来对我惜苍颜。移家只是湖边好,莫问茱萸第几湾。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枝著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常迟缓,非关诧丈夫。平明折林樾,日入返城隅。侠客要罗袖,行人挑短书。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应是行云未拟归,变成春态媚晴晖。深如绮色斜分阁,碎似花光散满衣。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晓来何处低临水,无限鸳鸯妒不飞。
春风约柳一片西,欲托鸟翼传音稽。昨朝偶向东城去,草草又逢骢马蹄。长髯御史威正峭,沙堤来坐气吐霓。我乘小驷虽甚瘦,喜见骖驭犹解嘶。适闻南都接大尹,笑我出处今何迷。耻趋捷径身已老,惩羹何用频吹齑。蛟龙失水等蚯蚓,鳞角虽有辱在泥。困居废井谁引手,岂得更望青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