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离骚国,春深未见兰。
容非隐君子,甘老蕨薇间。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自湘赴广道间杂咏·兰花》是宋代诗人李曾伯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至离骚之国,春天深处仍未见到兰花。我并非隐居的君子,却甘愿老去于蕨薇之间。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李曾伯行走在离愁的国度,他在春天的深处却未曾见到兰花的美丽。他自称并非隐居的君子,但却情愿老去于蕨薇之间,表达了一种豁达的心境和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赏析:
这首诗词以行走的形式展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受。诗中的"离骚之国"暗指诗人离开故乡的心情,他在异乡漂泊,思念故土,却未能见到兰花的美丽。兰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雅和纯洁的象征,它的缺失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与不满足。
诗人自称"非隐君子",表明他并非隐居于山水之间的高雅人士,而是生活在尘世之中,面对现实的生活。然而,他却表现出一种甘愿老去于蕨薇之间的心态,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蕨薇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与兰花相比显得平庸。诗人的选择暗示了他对世间事物的超然态度,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虚幻。
整首诗词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他通过对离愁、美丽和尘世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和世间事物的深切思考。这首诗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展现了李曾伯独特的诗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85
绿萝结石壁,垂映清芬堂。孤心在遥夜,当窗明月光。悲风何处来,吹我薄衣裳。
寒花冷艳为谁发,霜露泠泠祗汝侵。弱质向人如有托,清香绝世本无心。会逢仙老收灵药,不用骚人费苦吟。十载岂无陶靖节,东篱萧索待知音。
一冬无雪麦方病,细雨迎春岁有望。愁见积阴连甲子,复令父老念耕桑。瘦田未足终年计,浊酒谁供清旦尝。赖有真人不饥渴,闭门却扫但焚香。
感念垂弧日,无成忽老衰。尚须庚登诺,可讳甲辰雌。但有散人传,难胜幼妇辞。呼兄张座右,言配蓼莪诗。
谪去房陵席尚温,回看北第已消魂。当时贺厦翩翻者,今日张罗不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