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竹起嫔虞,因怀二女居。
君泪夫人泪,思欤抑怨欤。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自湘赴广道间杂咏·湘竹》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湘江边的竹子纹理优美,仿佛嫔妃般婉约。我因为怀念我的两位女儿而居住在这里。你的泪水,我的夫人,也是我悲伤的泪水,我们彼此想念,是否隐藏了怨恨?
诗意:
这首诗词以湘江边的竹子为主题,通过描绘竹子的美丽纹理和婉约之态,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失散的两个女儿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夫妻之间因思念而产生的悲伤和隐含的怨恨之情。
赏析:
《自湘赴广道间杂咏·湘竹》以湘江边的竹子为意象,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其纹理之美和婉约之态。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往往被赋予清雅、坚韧、虚怀等各种美德。诗中的竹子被比作嫔妃,显示了其端庄婉约之美。这种婉约之美与诗人内心对失散的女儿的思念相呼应,使整首诗词充满了浓郁的家国情怀。
诗人直接称呼夫人为"君",表达了亲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夫妻之间的相互思念之情。诗中提到夫人的泪水,暗示了诗人自己也同样悲伤,并借此表达了对夫妻之间因离别而产生的怨恨的思考。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诗词更加富有情感和思考的深度。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蕴丰富,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庭和爱情的思念之情。同时,诗词也反映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离散和分别所带来的痛苦和怨恨的思考。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思考,使得《自湘赴广道间杂咏·湘竹》成为一首具有深意的宋代佳作。
相逢海上不须归,两鸟天教一处飞。何必盘中为子所,苟堪钓处是吾矶。主人合让泉边屋,吟友来敲月下扉。闻道山阳曾好隐,此回休道孟光非。
荒山野水照斜晖,啄雪寒鸦趁始飞。夜宿驿亭愁不睡,幸来相就盖征衣。
亦知数出妨将息,不可端居守寂寥。病即药窗眠尽日,兴来酒席坐通宵。贤人易狎须勤饮,姹女难禁莫慢烧。张道士输白道士,一杯沆瀣便逍遥。
浮云散尽月孤明,月裹仙人影更清。忆昔相逢不相识,如今同坐复同行。
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半谷传樵响,中林过鹿群。虫锼叶成篆,风蹙水生纹。不蹋溪桥路,僊凡自此分。
背依古塔面层峰,曲曲阑干峻倚空。万屋参差江色外,片帆出没树阴中。五更钟鼓半山月,两岸渔樵一笛风。极目子陵台下路,滔滔惟有水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