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自余吟》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身生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天地自我出,自余何足言。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邵雍对于天地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类的身体诞生于天地之间,但人的心灵超越了天地的局限,存在于天地之前。天地自然而然地诞生了一切,包括人类,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天地创造的众多事物之一。因此,人类的存在相对于天地来说微不足道,难以言尽。
赏析:
这首诗词虽然简短,但通过表达作者对天地之间关系的思考,展现了邵雍深邃的哲学思想。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和渺小,以及人的心灵与宇宙之间的联系。诗中的"自余"意味着人类作为一种存在,相对于宇宙的广阔和无限,是微不足道的。邵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之情,强调了人类应该保持谦逊和虚心的态度。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这种谦逊的态度被视为一种美德,与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佛家思想中的"空"等理念相呼应。
此外,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首诗词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简单的文字,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复杂的哲学思想,展示了邵雍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文人的才华。
朝开暮亦衰,雨打复风吹。古屋无人处,残阳满地时。静依青藓片,闲缀绿莎枝。繁艳根枝在,明年向此期。
滩长有余逸,滩迥不胜迟。山帽堆云絮,水纹飞雨丝。鸥鸣如避弋,鸟倦盍投枝。无计繁忧整,聊因课小诗。
五张机,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
寺古专宜僻,居深自作幽。兴来宁惮远,句苦不缘愁。逸气无前足,虚怀不系舟。逢人难晤语,冒雨亦相求。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故园处处都荒雨。寂寞蜗书户。人间春事杏桃花。独有诗人依旧、菊为家。老来犹解高叉手。遥上花前寿。华颠无分插花枝。乞取霜根风月、送将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