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

人间锺鼎与山林,出处由来异此心。
既是东山成雅趣,底须捉鼻更微吟。

作者介绍

葛立方(?~一一六四),字常之,号懒真子,江阴(今属江苏)人。胜仲子。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十七年,爲祕书省正字。十九年,迁校书郎。二十一年,除考功员外郎。以忤秦桧得罪。桧死召用,二十六年以左司郎中充贺金国生辰使。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二十九年,出知袁州,未几以事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七五、一七七、一八二),退居吴兴。孝宗隆兴二年卒。着《归愚集》、《韵语阳秋》。事见《韵语阳秋》自序及宋徐林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葛立方诗,以宋抚州刻本《侍郎葛公归愚集》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存五至十三卷,其中诗五卷),校以清光绪《常州先哲遗书》本(简称光绪本)。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作品评述

诗词:《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
朝代:宋代
作者:葛立方

人间锺鼎与山林,
出处由来异此心。
既是东山成雅趣,
底须捉鼻更微吟。

中文译文:
人间的锺鼎与山林,
它们的出处和起源与我的内心迥然不同。
既然东山已成为我心灵的雅趣,
那么我还需用微弱的吟咏来捕捉更深沉的思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葛立方所作,题目为《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诗中通过描绘人间的锺鼎和山林,表达了作者内心与外界的差异和对东山的向往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人间锺鼎与山林",锺鼎是古代的一种重要礼器,代表了尘世的荣华富贵,而山林则象征了宁静与自然。作者通过对比,暗示了人世间的浮华和纷杂与山林的宁静和纯净之间的差异。

然后,诗中提到这种差异的出处和起源是异于作者的内心。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尘世的繁华和虚妄的抵制,他的内心追求更深层次的境界和意义。

接着,诗中写道东山已成为作者内心的雅趣,东山指的是一个虚构的地方,象征着宁静、高雅和远离尘嚣的境地。作者将东山与自己的内心联系起来,表示他将内心的追求与东山的宁静雅趣相结合,寻求一种更高尚的境界。

最后,诗中以"底须捉鼻更微吟"作为结尾。这句话意味着作者认为自己的吟咏还需更微弱、更深沉,更能捕捉到内心的细微感受。这表明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有更高的追求,希望通过吟咏来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子直画屏求题诗·谢安东山》通过描绘人间的锺鼎和山林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繁华的抵制和对东山宁静雅趣的向往。诗中透露出作者追求更高境界的内心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吟咏能力的要求更高的期许。

  • 《代悲白头翁/白头吟/有所思》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 《熙宁以后祀高禖六首》

    昭见精衷,灵承端命。青帝姑怀,神禖储庆。祚以蕃昌,协于熙盛。螽斯众多,流于雅咏。

  • 《次欧阳少逸韵呈雪庭禅师》

    吟得秋声满院凉,不知六月有骄阳。禅心已是空诸相,无奈瓶花故故香。

  • 《春日杂兴》

    鹤骨崭崭疾未瘳,怯行山亦倦登楼。久知老去自当尔,自入春来雨不休。虚器甚惭居士屩,实封难觅醉乡侯。小迟须有佳晴日,待试山翁已健不。

  • 《初冬有感》

    峨冠本愿致唐虞,白首那知堕腐儒。碌碌不成千载事,駸駸又见一年徂。无僧解辍斋厨米,有吏频徵瘦地租。要信此翁顽到底,只持一笑了穷途。

  • 《赠杨内舍景尧刲股》

    子肉可疗亲,或曰不敢毁。不见母生儿,生死一间耳。此身母之身,非可认为己。杀身可救母,当还爱一死。天理通神明,寸肤直糠秕。苟能充此心,是即学曾子。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