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 (形声。从言,甬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 诵sòng ⒈背读,用抑扬高低的腔调念背~。朗~。 ⒉述说,陈述~功。 ⒊诗篇作~。 ⒋〈古〉通"讼"。公开。
诵 song 部首 讠 部首笔画 02 总笔画 09 诵 read aloud; recite; 诵 (1) 誦 sòng (2)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3) 同本义 [recite;read aloud]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5)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state]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6) 通颂”。颂扬 [extol]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7)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8) 通讼”。公开 [declare] 平阳侯驰语太尉周勃,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9)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10) 以婉言、隐语讽谏 [satirize]。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诵 (1) 誦 sòng (2) 诗篇 [poem]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焌民》 诵读 sòngdú (1) [read aloud]∶读出声音来 诵读诗文 (2) [chant]∶唸 诵习 sòngxí [read and study] 诵读而熟习,也指诵读复习 诵习课文 诵 (誦) sòng ㄙㄨㄥ╝ (1)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读。背~。~诗。 (2)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之”。 (3) 诗歌作~(作诗)。 (4) 怨谤。 郑码sxld,u8bf5,gbkcbd0 笔画数9,部首讠,笔顺编号455425112
婢 (形声。从女,卑声。本义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 婢,女之卑者也。--《说文》 使婢子侍执巾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 使吾二婢子夹我。--《礼记檀弓》。注妾也。” 父母有婢子。--《礼记
瓎là 1.玉名。
妔〈形〉 (形声。本义傲慢) 同本义 妔,嫚也。…《虞书曰若丹朱妔。”--《说文》 帝曰无若丹朱妔。--《书益稷》 又如妔兀(傲慢) 突兀 矫健有力--常用以评述文章风格 妔〈名〉 夏代寒浞之子 异善射,妔荡舟。--《论语宪问》 妔ào ⒈同"傲"~气。~慢。 ⒉矫健此文排~。
虩xì 1.恐惧。 2.虫名。蝇虎。
濥yn 1.水潜行貌。
谄 (形声。从言,臽声。本义谄媚,曲意迎合 ) 同本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孟子滕文公下》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谄臣(逢迎谄媚的臣子);谄言(谄媚的话) 谄 chn奉承;巴结~谀。 【谄媚】用卑